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引述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1.php?catid=2&subid=4&cid=6426

文/群英產後護理之家

為了迎接小寶寶,爸爸媽媽滿懷期待著準備寶寶的相關用品,從房間布置、衣物、哺乳用品…等,尤其小寶寶的皮膚細嫩,抵抗力尚未完全建立,在用品的選購上,更是需要注意,除了避免造成寶寶皮膚過敏,也要注意吸收及透氣性,究竟選購新生兒衣物上,除了價錢與材質外,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新生兒常備衣物介紹

新生兒的衣物依照成長階段及需求有許多形式,以下介紹幾種常備的嬰兒衣物:

 

一、開襟紗布衣或開襟棉衣

開襟紗布衣或開襟棉衣由於具有前開襟、透氣、快乾等特性,適合新生兒穿著。而因為新生兒吐奶或流汗頻繁的關係,常常需要為其更換,替換量較大,建議爸媽們可以多備幾套。

 

二、包屁衣

連身衣物至胯下部位,可遮住寶寶的肚臍避免受涼,外出時可直接套上長褲,方便性足夠。

 

三、兔裝/妙妙裝

連身衣服直至腳踝處,特性是夠保暖,而有些兔裝會連腳掌一同包覆,由於連腳掌包覆,擔心容易造成小朋友行走上的不便以及有容易造成滑倒的疑慮,大多皆於睡覺時才會為寶寶穿上,如平時活動時穿著可加上鞋子防滑。妙妙裝為另外一種服裝形式,褲管內側有開放扣子設計,將兩側布料扣起來即可作為長袍穿著。

 

四、包巾

建議於新生兒出生後的六個月內使用,可以完全包覆寶寶,提供寶寶安全感。

現在市面上有販售懶人包巾,使用方法更為簡單,貼心的設計也方便更換尿布。

 

新生兒該怎麼穿?

新生兒出生的頭兩三個月,建議以開襟紗布衣或開襟棉衣為主,因為吐奶及流汗較頻繁,紗布衣快乾好清洗,加上材質細緻,不容易造成肌膚過敏,不傷寶寶皮膚。另外因新生兒的頸部尚未發育成熟,不建議穿著套頭衣物。當寶寶大約四個月後,即可依照情形選擇包屁衣或兔裝搭配。

 

新生兒衣物材質

新生兒衣物材質主要分為棉質及紗質兩種,紗質優點是透氣性佳、快乾、不容易產生棉絮,尤其現在的新生兒過敏比例增高,紗布材質不易引起新生兒過敏。而棉質比較吸汗,保暖程度佳。避免選擇毛料,以免棉絮造成寶寶之不適。

 

寶寶穿衣原則,基本上比大人多一件薄質衣物或長袖衣物即可;寶寶平日居家時,如遇夏天可直接穿著薄質包屁衣,在冷氣房中只需要穿連身衣物,最多再加上一件棉質外衣,即可達到保暖的效果;若是需要外出,視氣溫狀況加上背心及外套。另外為寶寶更換衣物時,注意與更衣檯面或床鋪邊緣距離,才不會當寶寶翻身時,不慎滾落地面。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www.didimeme.com.tw/planet/view.article.php/7663/b#

 

 

 

 

 

記者陳界良/專題報導  自由時報電子報

孕婦在救護車上產下嬰兒,除住家偏遠、交通不便外,大都因較預產期提早或延後生產,讓孕婦與家人措手不及。醫師建議,急產大都出現在已生過孩子的孕婦,預產期前2週就可能隨時生產,應注意產兆出現,速赴醫院待產。

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婦產科主任周志恆說,預產期是預估值,預產期前2週或後1週內出生都算正常,但生頭胎的孕婦鮮少急產,幾乎都是生第2或第3胎以後的婦女,最快可能半小時就生出來了,導致來不及送醫院。

周志恆說,孕婦產前有3種可能產兆,包括肚子出現規律性疼痛、羊水破了與出血,只要出現其中一種產兆就要趕快到醫院去檢查。已生過孩子的孕婦,即使沒有產兆,只要感覺腹部有下墜感、有東西要出來,就要趕赴醫院。

萬一來不及到醫院,消防隊員也還沒到就生了,該如何處理?周志恆說,嬰兒一出生要注意保暖,要用乾淨的毛巾與衣服包住,用手指揉捏嬰兒背部,讓他哭出來;至於臍帶不一定要馬上剪斷,以免造成感染。

周志恆說,若胎盤已掉出來,可將臍帶折起來用夾子夾住或用繩子綁住,避免嬰兒失血,並儘速將母子送醫院剪臍帶。

若胎盤還在母體內,距醫院車程很近,可由媽媽抱著嬰兒到醫院處理。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www.baby-life.com.tw/baby-mother.com.tw/baby-life/2009/04/link-1.htm

 

困擾新手父母的寶寶嗆、吐、溢奶問題,儘管多數只是暫時性的正常生理現象,但餵奶姿勢不當、器官發育未全與特殊疾病等影響,還是有可能讓營養滿分的ㄋㄟㄋㄟ,帶來致命謀殺!如何解讀寶寶異常吞嚥行為?面對孩子嗆、吐、溢奶時,又該如何正確急救?透過此篇專題介紹,教您正確呵護寶貝成長!

 

 

新手父母初次嘗試哺餵小寶貝時,總以為孩子只要大口吸奶,就能長得像大樹一樣高。但不少寶寶在一陣「牛飲」之後,好不容易喝進肚的奶水,卻又以各種形式「打回原形」。想了解寶寶不正常的飲食現象,就先跟著醫師一起正確認識吧。

認知篇 Knowledge
溢奶:流量少,細條狀
定義:小寶寶將原本喝下肚的奶水,自胃部倒流回口腔,從嘴角或鼻孔以細條狀緩洩而出的現象,即稱為「溢奶」。
發生原因:臺安醫院醫務副院長卓瑩祥表示,5~6個月大以前的新生兒,多少會出現輕微溢奶現象;至於造成原因,有以下3大可能。
1、「賁門」肌肉發育未全
正常的進食流程,食物會經由食道進入胃部,而在食道與胃之間,存在一道負責把關食物流通的括約肌─「賁門」。成熟的賁門肌肉,僅會在食物進入胃部時才把通道打開;但新生幼兒因肌肉發育尚不完全,括約肌閉鎖力道不足,只要胃部食物稍多或壓力變大,奶水就會從胃部「逆流而上」,向外溢出。
2、「喝」入過多「空氣」
在新生兒「賁門」肌肉發育尚處「鬆弛」的情況下,一旦媽咪餵奶姿勢不正確,就易讓寶寶喝進過多空氣,造成胃部壓力增加,使奶水從鬆弛的賁門反流出來。
3、食量大,但胃容量小
別被寶寶埋頭喝奶的「狠勁」給騙了!新生兒基於反射性的「吸吮動作」,有時不一定與飢餓有關。儘管嬰幼兒每日進食餐數比成人多,但因胃容量還很小,喝入過多ㄋㄟㄋㄟ,容易使腹壓增加而吐溢出來。

疾病篇
  每當面臨寶寶喝奶時沒來由的吐、溢、嗆,總讓爸比媽咪手忙腳亂,好生困擾。卓瑩祥副院長提到,其實多數新生兒的嗆、吐奶都非疾病引起,等到咽喉與消化道等處的肌肉、軟骨組織發育成熟,狀況自然能回歸正常。但他也警告,家長若發現孩子嗆、吐溢奶狀況持續發生,且嚴重阻礙日常飲食攝取,得考慮寶寶可能患有以下疾病:

持續吐、溢奶
寶寶的吐、溢奶現象僅是程度差別,但若狀況持續,可得懷疑與以下疾病有關。

賁門閉鎖不全─胃食道逆流
原因
(1)賁門功能不成熟
(2)餵奶姿勢不當
(3)特殊疾病

餵食篇 FEED
  要讓寶寶健康成長,除了吃得飽,吃得營養,「安全」將奶水送到肚中,才是重要關鍵。跟著卓瑩祥副院長與李昱聲醫師的指示,讓寶寶乖乖喝奶,不再嗆吐。

4步驟,正確餵ㄋㄟㄋㄟ
step1、奶瓶倒放辨流量
step 2、餵奶姿勢挺上身
step 3、邊餵奶邊觀察
step 4、喝奶後拍被排空

急救篇 Rescue
  雖然多數寶寶會隨著生理機能成熟,嗆奶與吐奶現象會逐漸消失;但在餵養新生嬰兒時,爸比媽咪還是不可掉以輕心,面對突發性的嗆、吐奶情形,請遵循以下指示,掌握搶救寶寶的黃金時機。

停、側、清、拍,4招嗆吐危機
Step1停止餵奶
Step2臉側一邊
Step3清理口鼻
Step4拍背咳奶

 

採訪/陳俐君
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李昱聲
臺安醫院醫務副院長 卓瑩祥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