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http://www.bhp.doh.gov.tw/BREASTFEEDING/index02-4-3.htm

 

 

隨著母乳哺育的推廣,大多數的人都知道母乳哺育的重要性,很多媽媽也願意哺育母乳,但是能夠開始並且持續哺乳的比例仍然偏少,其中奶水不夠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 

  想想民國五十年代當時的母乳哺育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到了民國八十五年一個月大時完全哺育母乳的比率只有百分之五,混合餵食的也只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對嬰幼兒營養的建議是,完全哺育母乳六個月,之後添加適當的副食品 ,續哺育母乳到孩童兩歲或兩歲以上。為什麼我們的經濟狀況改善,生活水準及營養狀況改善了,但是我們媽媽的奶水卻減少了呢?在我們努力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員時,我們有沒有辦法遵循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呢?

  其實幾乎每個媽媽都有足夠餵雙胞胎的奶水。奶水的產生原理很簡單,就是寶寶吸多少,媽媽就產生多少。而這樣的供需原理要能順利的運行,首要條件就是寶寶和媽媽可以在一起,如此媽媽才有可能在寶寶要吃奶時就餵奶。當寶寶不在媽媽身邊時,媽媽就得儘早盡快地開始擠奶,如此奶水才能開始並持續分泌。第二個條件就是除了寶寶吸得多之外,寶寶還要吸得好。吸媽媽的ㄋㄟㄋㄟ 和吸奶瓶的奶嘴不一樣,寶寶的嘴巴要張得夠大,緊貼著媽媽的乳房,才能把奶水吸出來,新的奶水才能繼續製造。如果寶寶不在身邊時,正確的擠奶是讓奶水持續分泌的必要條件。

  除了寶寶的吸吮之外,還有一個影響媽媽奶水分泌的重要因素,就是媽媽的心情。當媽媽的心情是放鬆、舒服、對自己的奶水很有信心時,只要她想到寶寶, 聽到寶寶的哭聲,奶水就容易流出來。反過來說,如果周圍的人都質疑媽媽的奶水是否足夠,擔心媽媽的體質太弱不能分泌營養的奶水,或是媽媽本身壓力很大, 身體疼痛,或是媽媽擔心自己不可能做到完全哺乳,或是本身其實就不想餵奶, 都會抑制奶水流出來的反射。

  因此哺育母乳絕對不僅是要求媽媽去哺乳就可以了,周圍的人是否提供媽媽一個舒服、自在而且支持性的哺乳環境,對媽媽的哺乳成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對於一個早產兒的媽媽,她所需要的支持更多,尤其是當寶寶又是多胞胎的時候。寶寶不在媽媽的身邊,無法直接吸吮,因此醫護人員必須教導媽媽儘早開始擠奶。擠奶的次數要像寶寶直接吃奶的次數一樣多,一天約八到十二次。對很多新手媽媽而言,擠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當她面對早產的寶寶時,心理的壓力及擔憂更會影響她奶水的分泌。我們必須教導媽媽如何放鬆心情,如何使用一些適當的按摩促進奶水分泌的反射,還有正確的擠奶方式,讓媽媽比較容易把奶水擠出來。

  當寶寶的情況許可的時候,應該讓媽媽和寶寶有機會在一起,有肌膚的接觸,也就是所謂的袋鼠式護理法。不僅可以讓媽媽的奶水更容易分泌,對寶寶的呼吸、心跳及成長都有正面的幫助。只要寶寶有想吸吮的動作,就可以讓寶寶慢慢試著開始吸媽媽的ㄋㄟㄋㄟ。這樣的過程中,媽媽和寶寶都需要周圍的人,尤其是醫護人員的支持及協助。

  多數的人們已經知道母乳對寶寶是最好的了,然而我們很多人仍不知道其實大多數的媽媽都有足夠而且營養的奶水來供給自己的寶寶。當我們遇到或者是懷疑媽媽的奶水不夠時,在我們考慮使用母乳庫的奶水之前,我們可以是著努力去了解什麼原因造成媽媽的奶水不夠,我們給的幫助及協助夠不夠,正不正確。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我們可以讓我們的下一代再次吃到他們應該擁有的最好的食物--母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