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1.php?catid=2&subid=2&cid=2237
28週以後,由超音波檢查顯示出的胎位較具意義,這時孕媽咪可能會開始和醫師討論胎位不正的問題。究竟胎位不正對生產有何影響、該如何因應?請見本篇專家為您解答。
正常胎位vs.胎位不正
胎位指的是在懷孕、分娩時,胎兒最靠近媽咪子宮頸口的部位,亦即胎兒的先露部位。在28週以前,胎兒可說是浮游在羊水中,位置隨時會改變,之後隨著頭部漸重而朝下,一直到鄰近分娩時,絕大多數都維持著頭朝下、臀部朝上的姿勢,為出生做準備。
俗話說:「頭過身就過」,乃是因為頭部是胎兒身體所佔比例最大、最硬的部位,高達95~97%的胎兒都是從頭部先產出,所以頭位一般又稱為正常胎位。反之,非頭位的胎位如臀部、腳部、肩膀、手臂等,均歸之為胎位不正。不過這是比較粗略的分法。
進一步區分的話,頭位又可分為枕前位、枕後位、顏面位、額位等,其中枕前位比例最多且最能順利分娩,而其他頭位雖然頭朝下,也算是狹義的胎位不正,連同臀位、橫位、斜位等,或多或少都會增加生產時的危險性和所需的時間,各種胎位分析如下表:
95~97%產前會自然轉正
對初次聽到胎位不正的孕媽咪而言,擔心自是難免,不過如同前文所提,當胎兒還浮游於羊水中時,方位隨時會改變,各個妊娠週數胎位不正的發生率並不一樣,而且會有很大差異。原則上隨週數增加,胎位不正的發生率漸低,大部分在孕期尾聲會自然轉正。相關統計如下:
正常胎位 頭位 枕前位 胎頭枕骨靠近產婦恥骨上或肚皮位置,呈頭部俯向胸前、眼睛往下看的狀態,生產時由頭部先產出,能較快速順利地完成陰道分娩,所佔比例最多。又稱為正頭位。 胎位不正 頭位 枕後位 胎頭枕骨靠往產婦背部,眼睛看向產婦肚皮的姿勢,雖說是頭朝下,但生產時可能因頭部卡在產道而延長產程。 顏面位 胎頭完全向後仰伸,使得枕骨往其背後靠攏,先露部位為下巴,如同「仰天長笑」般,常發生於胎兒大小與產婦骨盆大小不合比例者,如果產婦骨盆較小,生產時胎兒臉部容易卡住。 額位 胎頭不完全向後仰伸,先露部位為額頭。 臀位 單純臀位 胎兒髖關節彎起來,使得臀部直接向下,而膝關節沒有彎起來,雙腳會舉高放在頭頂上,為三種臀位中比例最多者。 完全臀位 臀部朝下,兩腳膝蓋彎曲如盤腿般坐在產道出口。 不完全臀位 髖關節沒有縮起來,即歸類於不完全臀位。可能膝關節會彎起來,所以膝蓋、腳部的地方靠近子宮頸。 橫位 胎兒呈橫躺於子宮的狀態。 斜位 斜位一般是暫時性,臨產時可能轉成橫位或臀位。
20週:將近1/2的比例胎位不正。
28週:約1/4的比例胎位不正。
34週:約僅7~8%胎位不正。
36週:約僅3~5%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原因大調查
目前對胎位不正的原因還未有定論,不過在統計上顯示有一些危險因子,可能提高胎位不正的機率,而這些危險因子主要是和母體、胎兒兩方面有關:
母體相關
包括:經產婦、懷多胞胎、子宮內羊水過多或過少、前置胎盤,及子宮內有肌瘤、腫瘤,還有子宮先天異常(如子宮內腔有中膈、單角子宮)等。另外,前胎有胎位不正者,後胎發生胎位不正的機率也較高。
胎兒相關
包括:早產、胎兒先天異常如水腦、染色體異常等,也會影響胎位。
有辦法矯正胎位嗎?
為了降低生產時的風險,加上剖腹產技術的進步,如果妊娠後期認定「翻盤」機會不大,醫師大都會建議採用剖腹產。而在這之前,想要自然產的孕媽咪也可獲得一些矯正胎位方法的資訊,像是較為人熟知的膝胸臥式運動,及台灣目前並不普遍的外轉術等。
膝胸臥式運動
.進行時機:
若懷孕7、8個月時仍是胎位不正,可視身體狀況於家中進行膝胸臥式運動。一般醫院婦產科均有提供相關資訊,有需要孕媽咪不妨詢問醫師的意見。
.進行方式:
1.雙手貼住地面或床面,臉亦側貼著,同時雙腿分開與肩同寬,膝蓋彎曲且大腿與地面或床面呈九十度,維持跪伏的姿勢。
2.胸部、肩膀盡量貼近地面或床面,臀部翹高。
3.每日早晚兩次,一次約5~10分鐘,時間可依身體狀況作調整。
.注意事項:
對挺著大肚子的孕婦來說,進行膝胸臥式運動實在不輕鬆,過程中孕媽咪可能覺得不太舒服,而且會感覺寶寶動得比較厲害,因此建議想要嘗試的孕媽咪,以不造成身體不適為原則,且避免在飯後練習。
.效用:
大多數的胎位不正即使沒有進行膝胸臥式運動,都會自然轉回正常胎位,而進行膝胸臥式運動,也不保證胎位一定會轉回來,所以在效用的統計上有其困難,僅適合作為輔助之用,當作一個調整的方式,不宜太過勉強。
外轉術
.進行時機:
一般是在37至39週,認定胎位不會轉回來時才進行手術。
.進行方式:
先給予產婦子宮肌肉鬆弛藥物,接著在超音波的監測下將胎位轉正。
.注意事項:
因為是用外力將胎位轉正,必然有其危險性,有可能在過程中造成胎盤早期剝離、臍繞頸、胎兒窘迫、羊水栓塞或子宮損傷等,故須在能夠進行手術的產房、開刀房進行,一旦矯正胎位時發生狀況,才能快速安排剖腹產。
.效用:
有一定成功機率,但也有其風險顧慮,而且常造成產婦不適,加上現代生育率低,更重視相關安全問題,但剖腹產的接受度也比以往高出許多,所以外轉術目前在台灣並不普遍,許多醫院已不再提供這項醫療服務。
生產方式的選擇
相較於正常胎位的產婦,胎位不正在陰道分娩時或多或少會造成產程延長及增加風險,所以當醫師認定胎位轉正的機會不大,便會和產婦討論後續剖腹產相關事宜。而在所有胎位不正的個案中,僅有單純臀位在胎兒體重、產婦骨盆腔構造等條件的配合下才能嘗試自然生產。
危險性分析
頭位中的枕後位、顏面位、額位,很容易在分娩時卡住頭部,導致胎兒身體缺乏轉動的空間。而其他如臀位、橫位等,一來很容易在子宮頸尚未開全時,從臀部或腳部等胎兒身體中較小的部位先產出,使得胎頭出不來,導致胎兒窘迫。另外,若為完全臀位及不完全臀位,可能在生產時臍帶先掉出體外,造成胎兒養分、氧氣的供給中斷,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而基於安全上的考量,醫師在徵求孕媽咪的同意後,會安排在適當的週數進行剖腹產。
現代胎位不正者以剖腹產居多,不過也有例外的情況,像是產婦來到醫院時,已經進入第二產程,即子宮頸全開、胎兒已有某些部位產出等等,這類個案常見於經產婦,由於此時已經來不及準備剖腹產,不得不進行自然生產,或者使用產鉗將胎兒頭部抓出,危險性相對比一般自然產者來得高。
胎位不正可否自然生產?
除了上述緊急狀況,在所有胎位不正中,唯一能嘗試自然生產的便是單純臀位。這是因為臀部而非腳部往下,多少能護著臍帶不要掉出來,但還是有可能發生臍帶脫垂或頭部卡住的情形,只是機率較小罷了。所以除非產婦強烈要求自然產,且相關條件都能配合,單純臀位者或可嘗試自然生產,否則還是以剖腹產為優先建議。
簡單來說,胎位不正要達成自然生產的基本條件包括:
1.單純臀位。
2.胎兒體重:胎兒太小,擔心其相關發展尚未成熟,胎兒太大則怕頭部卡住出不來,理想的體重為2000~3500公克之間。胎兒體重主要是藉由超音波估計,多少會有些許誤差。
3.產婦骨盆腔大小:如果是初產婦,必須接受放射線骨盆攝影來評估兩側坐骨棘的距離,不過放射線攝影一般較不建議在懷孕時進行;如果是經產婦,可參考前胎小孩的體重作為輔助判斷。
預約剖腹產時間
剖腹產的時間大都是訂在36週以後,並且牽涉到孕媽咪是初產婦或經產婦。如為初產婦,若36週時胎位尚未轉正,醫師可能會先告知剖腹產的機會相當高,待37、38週仍未轉正,剖腹產的時間差不多會訂在38、39週;如為經產婦,到38、39週胎位還可能會轉正,所以觀察的時間會拉至39週再做決定。
早產時如何發現胎位不正及處理?
在34週以前若出現早產的症狀,原則上是以安胎為主,來盡量延後分娩的時間,降低之後嬰兒的死亡率及併發症的發生;而34週以後,安胎效益較低,就不像前期那樣積極安胎。不過如果安胎效果不理想,或是產程持續有進展,如子宮頸一直開等,便會盡快安排剖腹產。
按照週數及胎位不正的發生率,早產胎位不正的機率相對較高,通常第一線的護理人員內診確認產程時發現異樣,會請第一線的醫師進行超音波檢查再做進一步會診,以確切判定胎位。由於週數越少時生產,胎兒的存活率越低,為了胎兒的安全,有幾種狀況一定要剖腹產:
胎兒太小:胎兒太小若再經產道擠壓容易顱內出血、缺氧。
胎位不正:足月的孩子因胎頭往下固定,其他部位就很難掉進去,反之越不足月的孩子胎位不正的機率越高,因此發生臍帶脫垂、胎頭卡住等機會也大幅增加,自然生產的危險性極大。
嚴重胎兒窘迫。
《MamiHome媽咪窩》‧
2010/1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