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述: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4654DC13A6F4CE5A

讓出生後的寶寶與母親在一起進行肌膚接觸,可以穩定寶寶的生理徵象(體溫、心跳、血壓),增進哺乳的機會,降低黃疸、低血糖、體重減輕與脫水的風險,還能減少嬰兒得到院內感染的風險;嬰兒的吸吮幫助母親製造奶水與愛的荷爾蒙(催產素),根據研究,催產素具有讓母親放鬆入眠與增進母愛的功能。

「母嬰分離」造成不好的影響

母嬰分離是指母親與新生兒分開,分開的理由可能是因為醫療上的需要,比如需要進一步照護的早產兒。不過目前的情況,很多時候只是單純的醫院規定,比如為新生兒進行例行性的檢查與觀察,雖然這些檢查在母親的房裡也可以進行。此外,即使在同一個房間裡,如果將嬰兒包裹的很緊密,無法與母親進行肌膚接觸,也算是一種母嬰分離。
 
將嬰兒與母親分開,也就是讓嬰兒離開他最熟悉的環境,新的環境如果沒有貼心的設計(再怎麼貼心,即使在保溫箱裡,都無法比擬母親溫暖的身體所提供的恰到好處的溫度,規律的心跳聲,熟悉的氣味與溫柔的聲音),嬰兒的感官將會接收到太多的刺激。
 
研究指出,感覺輸入的混亂會造成寶寶啼哭與生理變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糖的變化、壓力荷爾蒙增加和血壓的上升,一連串的反應讓我們知道,寶寶正承受無比的壓力,尤其剛出生的新生兒,心肺功能正從胎兒時期的血液循環方式做巨大的轉變,因而對環境的變化與壓力的調適很敏感,如果沒有適時地安撫,接下來,嬰兒對環境的刺激將呈現退縮反應,表情漠然、心跳與體溫下降。
 
許多人以為哭可以增加嬰兒的肺臟功能,然而醫學研究明白地顯示,出生的啼哭並非必要,正常規律的呼吸足以提供寶寶所需的氣體交換,而用力或過久的啼哭會增加寶寶的心跳速率與血壓,進而影響血液循環;寶寶也可能因為可能吞入過多的空氣,導致腹脹不舒服。這些負向的經驗會讓寶寶對接下來疼痛反應,例如疫苗注射,扎足跟血驗血糖、黃疸等,表現的更激烈。
 
出生後經常與母親在一起進行肌膚接觸的寶寶,啼哭的次數與時間明顯少於放在嬰兒推床或嬰兒室裡的寶寶,生理徵象也比較穩定。所謂肌膚接觸是指讓寶寶直直地躺在母親雙乳中間,兩人之間盡量不要有衣物的隔閡,如果室溫較低,就在嬰兒身上披件毛毯。
 
媽咪,我想吃ㄋㄟㄋㄟ
 
經常與嬰兒在一起並且與寶寶進行肌膚接觸的媽咪,比較能夠觀察並了解寶寶的行為訊息,尤其是寶寶想要吃奶的暗示,例如當寶寶開始出現吸吮、舔舔嘴唇、吃吃手或磨磨臉的動作,或是小小的頭在媽咪身上左右尋找或前後晃動著的時候,就是在告訴媽咪「我想吃ㄋㄟㄋㄟ了」,在這個時候哺乳比起在嬰兒大哭時容易得多。這些表示飢餓的行為訊息有時候很微弱,如果沒有注意,寶寶可能就會讓自己睡著,待下一次醒來時,寶寶的反應會更強烈,更沒有耐心,增添哺乳的困難。
 
新生兒每一、兩個小時就出現想要吃奶的行為訊息是很正常的,因為寶寶初期頻繁的吸吮,才能刺激母親的乳房製造更多奶水。如果媽咪能隨時根據嬰兒的需求餵奶,嬰兒吃到奶水的次數與量增加,體重減輕和脫水的情況會提早改善,並且大便和尿尿增多,有助膽紅素的排出,黃疸與照光治療的機會降低。
 
寶寶在母親身邊很舒服,很好入眠,不容易哭鬧;睡在寶寶身邊的母親,通常本能地也能感受到寶寶想吃奶時小小的躁動,及時給予乳房餵奶,安撫寶寶的胃,也安慰寶寶的心。而餵奶時釋放的荷爾蒙(催產素),可以幫助母親放鬆與入眠,最後母親和寶寶的睡眠會達到比較和諧一致的節奏。
 
換個場景,如果嬰兒不在母親身邊,反覆出現的飢餓訊息得不到回應,最後就只能用哭來喚起照顧者的注意,讓照顧者通知媽咪前來餵奶,不管是媽咪來到寶寶身邊或是寶寶回到媽咪身邊,這期間的延宕,寶寶已經餓壞了、氣壞了,媽咪的心情往往也跟著急躁起來,加上如果哺乳技巧還不順手,雙方真的是會累壞了。
 
嚎啕大哭的嬰兒,舌頭的位置不對,不利於含乳,常常造成媽咪的乳頭受傷,加上寶寶的情緒不佳,容易拒絕乳房,是一個很糟糕的餵乳時機。而趕來餵奶的母親,也可能剛從睡夢中起來,中斷的睡眠與應付一個哭鬧的孩子,足以使人筋疲力竭、心力交瘁。
 
初期頻繁的餵奶雖然讓母親輕鬆不起來,所幸渡過最辛苦的頭幾週,寶寶的吸乳技巧成熟,母親的奶水也已建立起來,寶寶吸乳的次數會減少,睡眠時間也會延長,媽咪開始有較多喘息的時間,望著寶寶熟睡時猶如天使的臉龐,回首那段人仰馬翻的日子,實在讓人很難想像這麼可愛的小傢伙怎能引起那麼大的混亂!
 
讓媽咪和寶寶在一起
 
新生兒的降臨,無論如何都會改變全家人的生活作息,尤其是母親,為了照顧寶寶,通常已無暇顧及其他,加上產後荷爾蒙的變化,心情特別敏感,此時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應避免給母親太多的壓力。有時當家人沒有正確的哺乳和育兒觀念時,無心的言語亦或是好心的意見,你一言,我一語,會讓母親無所適從,對自己失去信心,終日以淚洗面,結果是無法好好照顧自己,也無力照顧寶寶。
 
另一方面,過度的關心有時也會造成壓力,筆者的門診有不少媽咪無奈的表示,家人常常在她好不容易入睡時,堅持要她起來吃飯補充營養,中斷的睡眠會讓母親無法好好休息,奶水分泌會減少;或是要母親擠出奶水讓家人幫忙餵食,然而比起直接將孩子抱來吸奶,擠奶、清潔擠奶器和奶瓶、溫奶、接著又要擠奶,期間還得安撫寶寶,真的是非常費時又累人的事,而這卻是一件不需要做的事。
 
照顧媽咪和寶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媽咪和寶寶在一起,盡快讓她們熟悉彼此,調整作息,媽咪才能有好的休息。前面已經談過,將嬰兒與母親分開會對嬰兒造成不好的生理影響。對母親來說,沒有寶寶在身邊頻繁的吸乳,漲奶很難受,擠乳很累人,加上產後的初乳量不多也比較黏稠,擠乳的效率比嬰兒的吸吮力差,很多媽咪的乳房甚至擠到瘀青,實在讓人心疼。
 
產後的72小時是寶寶的本能與學習含乳能力最強的階段,一旦母嬰分離,錯過這黃金72小時,得花上更多倍的時間與失去耐心的寶寶練習如何正確的含乳,結果是讓母親更疲累。遺憾的是,常常在這些過程中,母親和家人在缺乏耐心與信心,加上過度擔心,最後選擇放棄哺乳,真的很可惜。
 
結語
 
了解親子同室的意義與正確的哺乳知識,不只是母親的功課,所有參與照顧的家人與醫療人員都應該學習,才能用正面且友善的態度支持母親,減輕媽咪與家人的焦慮,如果哺乳技巧有問題或育兒想法有衝突時,應該協助母親盡早向各地泌乳顧問、母乳志工或母嬰親善機構洽詢。
  

嬰兒與母親 1月號 NO.411

文/青年診所院長 楊靖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litanewyork 的頭像
    nolitanewyork

    VENETIA KOLE紐約孕婦裝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