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孕期相關知識 (49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引述http://www.bcc.com.tw/news/newsview.asp?cde=1775124

孕婦雖然會定期到婦產科產檢,但卻常忽略孕婦也應該要注意視力保養!眼科醫師指出,臨床上發現,由於孕婦體內對眼部與腦部的養分,常因為大量供輸給肚子裡的胎兒,造成準媽媽的視力受損,新竹市一位孕婦,視力甚至只剩下零點四。醫師也特別呼籲,孕婦不但要接受產檢,懷孕前後眼部的保養與定期檢查也是非常的重要。(彭清仁報導)


 新竹市一位卅歲孕婦在懷孕卅周左右時,發現右眼看東西會扭曲、模糊,閉眼時還會出現閃光情形,經檢查發現,是因為眼底出血,且黃斑部色素量不足,而造成視力激退,視力衰退到只剩下零點四。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一般眼科醫學都建議孕婦不要接受眼部的用藥,以確保胎兒健康,因此當時只能請準媽媽多在家休息,不要接觸強光,以及補充葉黃素及營養品等保守性的治療,預防病情持續惡化,並在產婦生產四個月後已停止哺餵母乳,才施以光動力雷射藥物治療,目前這名產婦的視力已回復到一點零的正常情況。

 

 陳瑩山主任表示,一般孕婦都有做產前檢查的觀念,但大多數仍忽略了懷孕期間的眼睛檢查與保健,常在視力受損到一定程度後才就醫,但此時又因胎兒健康等因素,不能立即接受藥物治療而犧牲掉自己的視力。而女性在懷孕時,由於胎兒眼部生長最需要的葉黃素與腦神經系統的omega-3,都無法自行製造,必須由母體供輸,導致母體保護自己眼睛的營養物質大量流失,以致讓孕婦視力模糊,甚至出現病變及眼底出血情形,從二月份至今已有四起案例,因此孕婦在懷孕前,就應照顧好自己的眼睛,懷孕期間也要多補充眼部所需營養,同時定期接受眼部檢查。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507/KFKAZ5TPX8Y5Y.shtml?c=live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每6個女性就有1個會在一生中有過1次泌尿道感染。而懷孕婦女的泌尿道感染比例甚至高達8%,可能造成早產、子宮內胎兒發展遲緩或生出體重過輕兒,孕媽咪們不可不慎;營養師建議,提高孕婦營養攝取,增強免疫力,是預防泌尿道感染重要方法,而適量攝取蔓越莓也是很好的預防保健方法。

營養師林佳靜指出,孕婦之所以會有較高的比例罹患泌尿道感染,主要原因就在於懷孕時會有高量的黃體激素分泌,而高量的黃體激素會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縮,以及腎盂輸尿管平滑肌鬆弛,造成尿液滯留,甚至嚴重到膀胱輸尿管逆流。

從懷胎6週開始,一直到22至24週的高峰階段,幾乎有將近9成的孕婦會有輸尿管擴張的情形,因而產生懷孕期的腎水腫。此外,懷孕期間孕婦全身的血流增加,尿液的濃縮成度降低也是另一個生理現象。

另有高達7成的孕婦,會出現糖尿的問題,致使尿中的細菌容易孳生;而尿中黃體激素及雌激素的增加,更讓下泌尿道抵抗細菌入侵的能力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懷孕期間,各階段所需的營養成份及攝取量各有不同,孕媽咪該如何聰明攝取蔓越莓,才能吃出健康、預防泌尿感染呢?林佳靜指出,天然蔓越莓非常酸澀,必須適度稀釋才能適於食用,除了謹守「4321黃金健康飲食原則」外,同時也建議孕婦每天可喝330cc的蔓越莓汁取代一般含糖飲料。

所謂「4321黃金健康飲食原則」,指的是用來盛裝食物的容器分成4等分,其中3等分要盛裝植物性食品,包括2種以上的蔬菜,以及1種非精緻的五穀雜糧(主食類),例如:糙米飯、燕麥飯、玉米、紅豆、綠豆、蕎麥麵、雜糧麵包等,非精緻澱粉類食物。4等分的最後1等分,才是放置肉、蛋、奶、魚、豆腐(豆類製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而懷孕第二期及第三期的孕媽咪們除正規飲食外,每日需再多補充1.5杯無糖豆漿或約240cc的無糖優酪乳,再調和一杯約330cc蔓越莓汁,既可避免糖份攝取過多,又可達到預防泌尿感染之功效。

再者,懷孕時由於荷爾蒙改變,導致腸道蠕動緩慢而易有便秘情況,林佳靜建議可將蔓越莓汁一瓶(330cc)、小黃瓜半條、西洋芹30g一起放入果汁機中打拌,最後加入煮熟的白木耳,只需打散即可飲用,其喝起來的口感很好,是高纖免疫的孕婦泌尿道保養聖品;但林佳靜也提醒孕媽咪們千萬不要任意把水果打成汁來喝,才不會造成血糖偏高。

此外,為了提升免疫力,避免孕期、感冒、發炎等任何形式感染,林佳靜也建議孕媽咪們可將一顆紫洋蔥以刨刀刨成薄絲後,浸泡冰水以減低嗆味,撈起後再以蔓越莓汁浸泡並放置冰箱隔夜,就是一道最佳涼拌菜。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300&f_SUB_ID=1793&f_ART_ID=387030

【世界日報╱法新社華盛頓30日電】

美國「國家科學院彙報」30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以前的研究已發現動物如接觸常用殺蟲劑Chlorpyrifos(CPF),腦部結構會改變,而現在磁振造影(MRI)研究進一步證明孕婦只要接觸中等劑量的CPF,即可能永久改變胎兒腦部結構,導致智力降低。

 

CPF(品牌名「陶斯松」或「毒死蜱」)廣泛用於為農場和公共場所控制蟲害。美國2001年禁止住宅使用CPF,可是這種化學藥劑仍繼續應用在各種作物、樹木、高爾夫球場、公園和公路設施。

 

研究人員對曾接受CPF檢驗的紐約市孕婦進行研究,包括在2001年之前接受檢驗的369人。他們把母親曾接觸最高劑量CPF的20個5歲至11歲兒童,與母親只接觸較低劑量的20個兒童加以比較。

 

對這些兒童腦部進行的MRI掃描發現,曾接觸高劑量殺蟲劑的兒童腦部「顯著異常」,像是有些部位大於正常情況,或是一些典型的男女腦部結構差異消失或反過來。

 

接受研究的所有婦女接觸的CPF劑量,都低於美國訂定的重度接觸標準,顯示即使只接觸低劑量至中等劑量,都可能嚴重危害孩子的腦部發育。

 

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Virginia Rauh說,這項研究證明產前階段對正在發育的胎兒是很脆弱的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接觸有毒物質,可能使胎兒的腦部發育和行為功能受到深遠影響。

 

研究報告指出,以前的研究就顯示曾接觸高劑量CPF的兒童智商不足,而新研究發現的腦部結構改變符合這種情況,可是必須做更多研究以確定其長期影響。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http://n.yam.com/uho/healthy/201204/20120426165586.html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但懷孕有寶寶卻又想愛美,化妝、擦指甲油、做SPA、按摩可以嗎?不知道對胎兒是否會產生不良影響。

大家都知道一般來說,孕婦最好是不用擦指甲油,雖然指甲上沒有血管,不會直接接觸到有毒物質,因為指甲油中含有甲苯等揮發性有毒物質,會有吸入性問題。但針對最近市售宣稱孕婦也可用的指甲油,署立台南醫院婦產科醫師蔡永隆也表示,雖然標榜孕婦可用,但實際成分可能會有間接影響孕婦的物質,影響胎兒的中樞神經,造成腦部問題,所以懷孕期間還是暫時不要塗指甲油較好。

懷孕了還可以化妝嗎?蔡永隆醫師表示,雖然通常化妝品只在皮膚表面,但是化妝品會經由皮膚吸收;所以,在懷孕的時候,盡量還是不要化妝比較好。而在保養品的選擇上則是要注意成分!像乳液最好選擇中性或天然成分的,但切記適量就好;因有些乳液成分含有脂溶性物質,過量會殘留體內。而A酸或果酸成分的換膚產品,則會影響到寶寶的發育,最好完全不要使用。

一般孕婦常因懷孕而容易感到疲累或腰痠背痛,蔡永隆醫師說,全身性的按摩保養可以,但應盡量避開孕婦的肚子,至於其他部位的按摩,若是身體的局部按摩,例如肩部、足部,倒是可以促進孕婦的血液循環,只要力道和緩的進行,就較無疑慮。至於SPA,則切忌使用過於強力及過熱的水柱或三溫暖的烤箱也不建議使用。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1.php?catid=2&subid=2&cid=6148

專業婦產科醫師竹內正人◎審訂

懷孕期間感到不安焦躁是很正常的

孕媽咪無故感到焦躁、不安,情緒不穩定是很正常的。這是因為賀爾蒙失調產生的心理反應。若覺得不安、感到憂鬱,千萬不要一個人苦撐,可與家人、朋友、親戚等

 

多聊聊,交換心得。雖然這時期特別敏感,容易因為旁人無心的話語感到受傷或不滿,但一定要勸自己放寬心,不要為瑣事煩心。

 

找到適合自己的發洩方式

 

害喜症狀停止後,身體就會像汽球般越來越腫大,變成一個孕婦該有的樣子。有些孕婦會因身材走樣感到憂鬱,或因行動不便覺得事事都不順心。但要記住,這些都是

 

過程,如果刻意強迫自己一定要樂觀地去面對,反而會造成無形的精神壓力。若這些壓力一再累積,不單只是自己過得不開心,就連肚子裡的寶寶,還有一起生活的爸

 

爸都會受池魚之殃。

 

 

確實有很多準媽咪在懷孕期間一想到生產過程及日後照顧寶寶的生活,就開始焦躁頭痛。但是,肚子裡懷著一個胎兒,這種特殊的體驗是懷孕的當下才能享有的。念頭

 

這麼一轉,是不是就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呢?

 

當妳感到焦躁、不安的時候,不妨參考下面的建議,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發洩方式,將這些不好的情緒通通趕走。甚至也可以利用這個時期找回以前的夢想,嘗試單身的

 

時候就一直想做的事。讓自己輕鬆、悠閒地渡過這個時期吧!

 

 

★試試這些發洩情緒的方法!

 

 

提升技能的準備


產後想重返職場的準媽咪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念書、考取執照。

親手縫衣物

 

 

一邊幻想著寶寶可愛的模樣,一邊動手編織寶寶的衣服或是小東西。感受一下「我真的當媽媽了!」

動手寫網誌

將懷孕過程的點點滴滴記錄在網誌上,也挺有趣的喔!還可以與其他準媽咪們分享心得,交換相關訊息。

跟先生去旅行

 

進入安定期後,也可以計畫跟爸爸一起出遊。只要待在一個定點,就能享受一個安全、悠閒的假期。

與朋友聊天

 

與懷孕的準媽媽或有經驗的朋友們聊天也不錯喔!有過共同的處境,更能了解這時期特有的不安與煩惱,有助於解開壓力的繩結。

 

與先生或朋友享受美食

計劃控制體重的媽咪們偶爾也應該犒賞自己,放鬆一下心情。生了寶寶後恐怕就沒多少機會上餐館了,不妨趁現在約三五好友到高級餐廳享受美食吧!

孕婦瑜珈


勤做瑜珈有集中精神的效果。不但可以利用冥想與肚子裡的寶寶對話,也可以保持柔軟的身體。瑜珈特有的呼吸法也能減緩分娩時的陣痛。

唱歌、聽演唱會

喜歡音樂的人,也可以在身體能負荷的範圍下到KTV唱歌或參加現場演唱會。要注意不要做太劇烈的動作,或是長時間久站。如果平常就喜歡唱歌,參加演唱會,卻在

懷孕期間刻意壓抑自己,反而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做喜歡的事,就是消除壓力的最好方法。

學做麵包、點心

點心、麵包,不但是所有小朋友喜歡的點心,學會了以後也可以在日後與孩子們一起動手做喔!此外,做好的麵包、甜點也可以與他人分享,當做小禮物送給親朋好

 

友,兼顧興趣與人情,值得長時間去投資喔!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6522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只要是懷孕37週以前出生即定義為早產,而早產兒的發生率約10%其發生的原因很多,比如母親本身的疾病嚴重到必須提早生產、或母親本身因工作或生活習慣的影響造成過度勞累缺乏休息、或者受到細菌病毒的感染、遺傳或有早產病史者、懷有多胞胎者等。

彰化基督教醫院產科主任許貴程解釋,通常發生早產前可能會有下腹壓迫感、腹部宮縮痛、陰道出血或流水、下背痛等症狀,檢查的方法包括檢查子宮頸口張開程度、超音波測量子宮頸長度、使用胎兒監視器測量宮縮情形等。

要預防早產的發生,首先要注意有無早產的不適症狀,如有早產不適症狀應改變作息及生活方式並及早就醫,尤其是需長時站立勞動工作者。另外前胎有早產病史者更要注意,因前胎早產,則這一胎有15%早產的機會,前兩胎都早產者,則這一胎有30%早產的機會。目前醫學研究發現測量子宮頸長度是一個很好的監測早產的方法,如果子宮頸長度小於2.5公分,則會增加早產的機會,且子宮頸長度越短,早產的機會越大,如果產前發現此種情形,及早使用黃體素藥物治療,有很好的預防早產效果。

許貴程主任表示,早產的預防及治療的方法雖然不斷在進步,但是早產的比例這些年來似乎並沒有顯著的下降,當然原因很多,包括社會的變遷等因素。但我們還是希望藉由孕婦自己本身了解早產的風險及徵兆,然後配合醫護人員的專業診查與治療,來減少早產的發生,以增進我們下一代的健康。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 http://www.mababy.com.tw/knowledge/article.aspx?aid=4D616E361EA2422B

打從孕育新生命的開始,爸爸媽媽無不傾力想給寶寶最好的照顧,期待他平安、健康的成長。隨著醫學的進步與科學日新月異,現代準爸媽有更多元的產檢項目可以選擇,但這也讓他們不禁開始感到疑惑,280天中的10次產檢到底足不足夠?為了寶寶健康,每項自費檢查我都需要嗎?我們邀請到了專業的婦產科醫師,替您一次掃除所有的產檢疑惑!

10次產檢夠不夠?自費產檢要不要? 還記得領到孕婦健康手冊的當下,心理那份難以言喻的喜悅與悸動嗎?恭喜妳要成為媽咪了!可是,翻開手冊,70幾頁的篇幅羅列了各式產檢項目和注意事項,這些檢查我全都需要嗎?哪些項目要自費、哪些又是健保有給付的呢?   關於產前檢查的迷思 迷思1──健保只給付10次產檢費用,這樣真的足夠嗎? 10次產檢究竟夠不夠?長久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引起各界熱烈的討論,其實,部份國外先進國家的產檢制度與臺灣現行制度不同──12週的第1次產檢後,會將孕婦分為高危險與低危險兩群,高危險群必須配合醫師的指示定期進行檢查,但低危險群僅需在20週、37週、41週按時進行產檢即可。不過因為臺灣與國外的產檢內容不盡相同,也有一些檢查項目未能完全落實,所以產檢次數究竟應該高於或是低於10次?目前仍舊有不少的爭議。   依臺灣現行的10次產檢制度而言,已足夠讓一般孕媽咪充分掌握自己和寶寶的健康狀況,但如果母嬰有特殊的狀況,應該根據個別情形和需要遵照醫師的囑咐進行產前檢查,甚至住院治療。   迷思2──你了解超音波檢查嗎? 2D3D4D、高層次……超音波的檢查種類這麼多,超音波不僅僅可以滿足父母對寶寶的好奇,更是診斷胎兒疾病時的重要參考依據,可是聰明的爸爸媽媽們,你真的了解每項超音波不同的功用嗎?   目前檢查以2D為主 2D超音波是一種斷層切面的二度空間剖面圖,呈現出來的是黑白、動態的影像, 雖然大家常將高層次超音波誤認為是3D4D超音波,其實高層次超音波屬於2D超音波──2D分基礎超音波(level)、高層次超音波(level)、和level III(胎兒心臟超音波)三種,但這可不是越多「D」越厲害喔!目前2D超音波是產檢的主力工具,基礎超音波可觀察胎盤位置、胎位與羊水量、胎兒大小等等,高層次超音波的檢查項目更精細,可以了解胎兒的器官、細部構造,確認寶寶是否有重大畸形或是器官異常等問題。   目前2D超音波是產檢的主力工具   不是越多「D」越好 3D超音波是將2D畫面組合成立體影像的資料,4D超音波則是加上時間軸成為連續播放的3D畫面,使用一個巧妙的比喻──3D就像一格格的漫畫,而4D則像連續播放的卡通影片一樣!3D超音波在判斷植入性胎盤、胎兒唇顎裂、確認腫瘤大小等診斷上,可以發揮輔助的功效。但是目前在臺灣一般醫療院所,3D4D超音波多用於拍攝胎兒的寫真照片、影片。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震宇提醒,超音波檢查並非萬能,有時亦會受到腹部脂肪多寡、胎兒大小、胎兒姿勢、胎盤位置、羊水量等因素限制成像,再加上有些疾病無法透過超音波被發現,所以超音波檢查有時會和其他檢查相互搭配,才能預防更多異常發生。   前期重點──確認懷孕狀況 你聽過孕媽咪在懷孕前期必須先通過「三關」的考驗嗎?第一關:以超音波檢查了解胚胎是否著床於正常的子宮內位置;第二關:確認胚胎是否存活,可以從心跳觀察出來;第三關:滿12週以後的第一次產檢,這個時期胎盤已形成,逐漸進入穩定期,孕媽咪可以更安心的孕育著新生命成長。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黃文郁表示,懷孕初期進行的超音波檢查重點主要在確認胚胎的著床位置(排除掉子宮外孕的可能)、寶寶是單胞胎還是雙胞胎(雙胞胎必須確定絨毛膜及羊膜數)、視胎兒大小評估目前妊娠週數和預產期、在懷孕滿810週後觀察到寶寶正常而穩定的心跳,醫師就會將「孕婦健康手冊」交給準媽咪囉!在懷孕1113週又6天這段期間,孕媽咪可以選擇性進行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以抽血和超音波的方式,推估寶寶罹患唐氏症的風險。   中期重點──胎兒細部構造 步入懷孕中期後,超音波扮演著觀察胎兒發育和器官構造的重要功臣,在檢查的同時,醫師會評估有無先天畸形等異常狀況。這個時期的檢查重點聚焦在胎兒的器官構造──腦部構造、五官結構、心臟胸腔(心房心室、心臟中隔、大血管等)、腹腔(腸胃膀胱等)、生殖系統、脊椎、羊水量等面向上,藉此可以了解寶寶現階段的生長發育情形。   另外,懷孕中期後可以評估孕媽咪有無前置胎盤問題,因為有時雖然懷孕前期胚胎著床位置較低,但隨著孕期增加子宮擴大,胎盤的相對位置會上升,如果確認是前置胎盤,因為可能引起不預期的大出血,孕媽咪一定要特別留意身體的異狀。   後期重點──進行生產評估 醫師依據超音波影像來判斷胎兒的大小與生長情形,羊水有無不足或過多、胎盤功能與位置等,還可以確認有無胎位不正的現象。這些都關係到生產時機、生產方式的選擇,對孕媽咪和寶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超音波檢查並非萬能 超音波雖然幫助醫師診斷出更多的疾病,但是超音波檢查並非萬能,仍有一些問題無法被發現:   1)染色體異常。 2)部份胎兒疾病(比方說胎兒水腫),因為病程的發展可能在懷孕中後期才開始顯現出問題。 3)寶寶長時間處於握拳、屈膝狀態,不易使用超音波確認有無指(趾)節、足外翻等肢體異常。 4)寶寶的視覺、聽覺等感官能力是否正常。   因此,超音波雖然是檢查的大功臣,卻非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被發現,仍有一些重要的檢查項目不可以被省略掉。   迷思3──懷雙胞胎是否需要更多次產檢? 對於懷雙胞胎的孕媽咪來說,同時孕育兩個小生命但肚子空間有限,身體的負擔必定比懷單胞胎更重,再加上多胞胎的妊娠風險、併發症、早產發生機率都較一般人高,所以究竟懷雙胞胎需要幾次產檢才足夠?一直是孕媽咪們共有的疑惑。   黃文郁醫師表示,基本上懷雙胞胎孕媽咪同樣也是遵照健康手冊上的建議時間進行產檢,除非因為特殊狀況,才會需要在醫師的建議下密切追蹤兩個寶寶的發育大小、胎盤功能、羊水量、有無明顯血流異常等情況,偶爾也有孕媽咪因為頻繁的不適而提早將產檢的格子蓋滿了,所以懷雙胞胎的產檢次數多寡,會依據個別狀況而有增減。不過雙胞胎平均的生產週數為3637週,說不定也可能最後一個月的產檢都不會進行到呢!   10次產檢的重點   依照醫師的建議按時、規律的產檢   或許有的人僅產檢4次就平安產下健康寶寶,但也可能有人產檢十幾次仍然發生異常,這和檢查進行的時機與規律也密切相關,在這邊要提醒孕媽咪,每項檢查應該在哪個時間點進行都有一定的原因,依照醫師的建議按時、規律的產檢,比將焦點著眼於檢查次數更為重要。  

媽咪寶貝 3月號 NO.141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震宇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引述: http://health99.doh.gov.tw/Article/ArticleDetail.aspx?TopIcNo=88&DS=1-Article


懷孕時期的婦女總是非常的小心呵護著她的小寶貝,常會有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心理。特別是當因病須用藥治療時,更會擔心藥物對胎兒的影響。

有鑑於此,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於1962年規定凡新藥上市前須完成致畸胎試驗;1980年又規定藥物須標示「使用於孕婦之安全性說明。」除此之外,更將藥品依其對胎兒的安全性分為A、B、C、D、X五個等級,如下﹕
*A級藥物:臨床研究對胚胎無致畸形的作用。

*B級藥物:對動物的臨床研究,顯示無胚胎致畸形的作用;但是對於人類胚胎,臨床上尚無法完全確定或否定有無致畸形的作用。

*C級藥物:對動物的臨床研究,顯示有胚胎致畸形的作用;但是對於人類胚胎,臨床上尚無法完全確定或否定有無致畸形的作用。

*D級藥物:臨床研究對人類胚胎,有致畸形的作用;但是有必要時應權衡使用,因使用時的好處比壞事多。

*X級藥物:臨床研究對人類胚胎,有致畸形的作用,孕婦不宜使用。

然而臨床上更需考慮用藥的時間與懷孕的週數兩者之間的關係。一般懷孕從第二週開始,胎兒與母體的交通管道─胎盤,就已經和母體的循環系統銜接上了。大約兩週後,器官開始分化,直到懷孕第三個月為止,此期我們稱之為器官發育期。在這階段,任何對胎兒有害的刺激及藥物,都會影響其發育。因此在懷孕第三個月內,孕婦應特別注意保健,尤其是服用藥,以避免藥物會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而產生影響。依一般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及週數的關係可分為下列幾個時期:

〈1〉殖入前期:
殖入約在受精7天後發生,此時期藥物對胚胎的影響不是導致死亡就是沒作用。

〈2〉胚胎前期:
受精後2個星期胚胎開始分化,在此之前胚胎之分化作用未發生,藥物對未分化的胚胎組織較不具親和力。

〈3〉器官發育期:
胚胎開始分化後到懷孕前3個月的大部份時間,此期器官在其發育形成中均易受致畸胎劑干擾,是使用藥物最須小心的時候。

〈4〉胎兒發育期:
懷孕的第二個3個月及後3個月,其大結構的畸形已較不可能發生,但此期藥物仍會影響胎兒的生長速率及器官的發育,尤其特別是以中樞神經系統影響最大。

〈5〉懷孕末期:
由於藥物在此時期通過胎盤的通透率增加,所以會影響子宮收縮及血液凝集的藥物需避免使用,以免造成早產或新生兒黃疸。

懷孕期間的用藥需考慮母親及胎兒間的交互影響,千萬不要因不慎而造成下一代不可挽回的悲劇,但也不能怕藥物影響胎兒而拒絕用藥,造成母體的傷害。因此孕婦必須有「對發育中之胎兒而言,沒有一種藥物是100% 絕對安全」的觀念,而且除非特殊病情的需要,懷孕期間尤其是懷孕初期不要吃藥。若吃藥,一定要經過合格醫師的處方,不要自己亂買藥吃。倘若月經慢來,未確定是否懷孕之前,也不要亂買成藥服用。如果已經或可能懷孕,一定要告訴醫師,以便在處方時有所斟酌。該注意的藥品,不單單是口服及注射劑,經由皮膚吸收的含荷爾蒙和其他藥物的乳液、膏劑、陰道塞劑、肛門塞劑、鼻滴劑等,也不能隨便使用。若能注意以上幾點,相信各位準媽媽們必能對懷孕期的用藥有更深ㄧ層的了解。


健康九九網站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1.php?catid=2&subid=2&cid=6148

懷孕期間感到不安焦躁是很正常的

孕媽咪無故感到焦躁、不安,情緒不穩定是很正常的。這是因為賀爾蒙失調產生的心理反應。若覺得不安、感到憂鬱,千萬不要一個人苦撐,可與家人、朋友、親戚等多聊聊,交換心得。雖然這時期特別敏感,容易因為旁人無心的話語感到受傷或不滿,但一定要勸自己放寬心,不要為瑣事煩心。
找到適合自己的發洩方式
害喜症狀停止後,身體就會像汽球般越來越腫大,變成一個孕婦該有的樣子。有些孕婦會因身材走樣感到憂鬱,或因行動不便覺得事事都不順心。但要記住,這些都是過程,如果刻意強迫自己一定要樂觀地去面對,反而會造成無形的精神壓力。若這些壓力一再累積,不單只是自己過得不開心,就連肚子裡的寶寶,還有一起生活的爸爸都會受池魚之殃。
 
確實有很多準媽咪在懷孕期間一想到生產過程及日後照顧寶寶的生活,就開始焦躁頭痛。但是,肚子裡懷著一個胎兒,這種特殊的體驗是懷孕的當下才能享有的。念頭這麼一轉,是不是就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呢?
 
當妳感到焦躁、不安的時候,不妨參考下面的建議,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發洩方式,將這些不好的情緒通通趕走。甚至也可以利用這個時期找回以前的夢想,嘗試單身的時候就一直想做的事。讓自己輕鬆、悠閒地渡過這個時期吧!
 
★試試這些發洩情緒的方法!
提升技能的準備

產後想重返職場的準媽咪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念書、考取執照。

親手縫衣物

一邊幻想著寶寶可愛的模樣,一邊動手編織寶寶的衣服或是小東西。感受一下「我真的當媽媽了!」

動手寫網誌

懷孕過程的點點滴滴記錄在網誌上,也挺有趣的喔!還可以與其他準媽咪們分享心得,交換相關訊息。

跟先生去旅行

進入安定期後,也可以計畫跟爸爸一起出遊。只要待在一個定點,就能享受一個安全、悠閒的假期。

與朋友聊天

懷孕的準媽媽或有經驗的朋友們聊天也不錯喔!有過共同的處境,更能了解這時期特有的不安與煩惱,有助於解開壓力的繩結。

與先生或朋友享受美食

計劃控制體重的媽咪們偶爾也應該犒賞自己,放鬆一下心情。生了寶寶後恐怕就沒多少機會上餐館了,不妨趁現在約三五好友到高級餐廳享受美食吧!

孕婦瑜珈

勤做瑜珈有集中精神的效果。不但可以利用冥想與肚子裡的寶寶對話,也可以保持柔軟的身體。瑜珈特有的呼吸法也能減緩分娩時的陣痛。

唱歌、聽演唱會

喜歡音樂的人,也可以在身體能負荷的範圍下到KTV唱歌或參加現場演唱會。要注意不要做太劇烈的動作,或是長時間久站。如果平常就喜歡唱歌,參加演唱會,卻在懷孕期間刻意壓抑自己,反而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做喜歡的事,就是消除壓力的最好方法。

學做麵包、點心

點心、麵包,不但是所有小朋友喜歡的點心,學會了以後也可以在日後與孩子們一起動手做喔!此外,做好的麵包、甜點也可以與他人分享,當做小禮物送給親朋好友,兼顧興趣與人情,值得長時間去投資喔!

新手父母   專業婦產科醫師竹內正人◎審訂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D7221356213D4230

「胎動的感覺好奇妙,好像有隻青蛙在肚裡咕嚕叫!」「第一胎到21週才能感覺到胎動,這一胎明顯提早了許多呢!」新生命從豆子般的大小開始在媽咪肚裡成長茁壯,大部份的孕媽咪直到懷孕20週左右,會逐漸感受寶寶在肚裡活力充沛,也讓孕媽咪深刻意識到自己和孩子的親密連結,胎動,是最溫暖美妙的幸福感受!
還記得第一次感受到胎動的那份喜悅嗎?或者,妳是正在期待胎動出現的新手孕媽咪?有的人說,胎動是寶寶健康的象徵,也有的人說,第一次感受胎動的當下可是會感動到掉眼淚的!現在,就讓我們帶妳一起來了解這個與媽咪寶貝緊密相關的現象──「胎動」。
 
胎動的出現……
胎動的感受因人而異,第一胎的孕媽咪約在懷孕20週左右會開始感覺到胎動,但如果是經產婦感受胎動的時間又會更提前,甚至在16週就能發現到寶寶充滿活力的奮力伸展肢體,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孫序東表示,這一方面是經產婦對於寶寶的胎動已有多次體驗,另外一方面是生過寶寶的媽咪肚皮比較薄,對寶寶的活動比較敏感,所以感受到胎動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
 
胎動是什麼感覺?
如果把這個問題直接拿去詢問孕媽咪,相信大家的感受也大不相同,有的媽咪說:「我覺得肚皮痠痠的。」也有媽咪說:「大概是寶寶踢得比較大力,我覺得有點刺痛。」甚至有的媽咪會說:「好像有隻小青蛙在肚子裡蹦蹦跳跳,還會發出咕嚕聲呢!」每個孕媽咪的描述都不一樣,但毋庸置疑的是,每位媽咪談起寶寶的活潑,流露出的那份疼惜與關愛都溢於言表。
 

 

寶寶怎麼量身高?
因為寶寶在媽咪腹中是蜷縮著四肢的,所以寶寶的「身高」是指頭部到臀部的「坐高」,在懷孕12至14週過後,因為寶寶的身高已超過超音波一個探頭可以照到的範圍,所以會以寶寶的頭圍、腹圍、腿骨長度,來推算寶寶是否到達該週數應有的發育程度。

 

 
寶寶有多重?作息和我相同嗎?
 
孕媽咪若發現寶寶約2個小時沒有動靜也無需太過緊張。
 
大部分的孕媽咪在懷孕20週左右會感受到胎動,這個階段寶寶的體重約400到500公克(16週寶寶體重約400公克上下),雖然身軀還小小的,但寶寶的力量已經大到足以讓媽咪感受他的存在。
 
或許有的孕媽咪會很好奇:「既然寶寶整天跟我相處在一起,那他的作息是不是也和我完全相同呢?」孫序東醫師解釋,寶寶的睡眠時間約90至120分鐘為一個週期,所以寶寶在媽咪肚裡總是睡睡又醒醒的,很可能媽咪工作忙碌時寶寶呼呼大睡,晚上媽咪入睡了寶寶卻精神正好,所以孕媽咪若發現寶寶約2個小時沒有動靜也無需太過緊張,因為很可能寶寶恰巧正在休息呢!
 
熱情又活潑,寶寶跟妳Say Hello!
非自覺性胎動v.s.自覺性胎動
「非自覺性胎動」顧名思義是寶寶雖然有活動但媽咪未能察覺,相對於此的還有「自覺性胎動」,是寶寶的活動媽咪可以清楚感受到,兩者略有不同。
 
事實上,早在13、14週進行超音波檢查時就能發現,螢幕上可清晰觀察到寶寶正奮力揮舞著四肢,時而動動小手臂、時而雙腳蹬著媽咪的子宮壁,孫序東醫師表示,甚至早在6、7週就可以看到寶寶翻身活動,這些都是屬於非自覺性的胎動,所以即便媽咪尚未能清楚察覺,但寶寶自生命形成後一直都是充滿活力的!
 

 

感受胎動這樣做!
懷孕20週左右開始,孕媽咪可以試著平躺在床上(平躺時肚皮最緊繃、最貼近子宮),然後自己將雙手貼在下腹兩側,或者請爸爸把耳朵靠著傾聽,通常就能感受到寶寶正在活動喔!

 

 
胎動次數因人而異
有的小朋友天生活潑頑皮,也有的小朋友天生懶洋洋的,所以媽咪能感受到的胎動次數自然大不相同,因此,單以胎動次數斷定小朋友的健康狀況並不十分準確,臨床上也難以量化出一個正常範圍的數值。原則上懷孕20至32週左右,是媽咪最能感受到寶寶活力的一個階段,但隨著週數增加寶寶成長,活動空間也相對變小,加上懷孕後期羊水量稍有減少,所以因為空間限制的緣故,有時到了懷孕後期媽咪可能會覺得寶寶的胎動次數略有減少喔!
 
媽咪身心變化會影響寶寶胎動
當媽咪肚子餓時小寶寶會跟著肚子餓、當媽咪感冒生病時小寶寶也會隨之活動力降低,孫序東醫師提醒,若媽咪肚子餓感受不到胎動,這時候可以吃點甜食幫助血糖上升;而生病影響到胎動活力雖然目前沒有直接的研究證據,但媽咪身體不舒服體力不佳,相信整天相處在一起的寶寶也必定會察覺,自然就懶洋洋的。
 
胎動頻繁或不動,什麼時候該就醫?
 
一整個上午或下午完全沒感受到胎動,建議孕媽咪立即就醫
 
如果寶寶個性溫柔不喜歡活動,其實孕媽咪都不必太過擔憂,真正需要注意的是,若孕媽咪長時間感覺不到寶寶的活動,應先試著排除媽咪肚子餓血糖低、寶寶睡覺(不超過2小時)的可能,並輕拍肚皮、搖晃肚子觀察寶寶有沒有回應,若長達一整個上午或下午完全沒感受到胎動,建議孕媽咪立即就醫,裝置胎心音監測器接受檢查。
 
如果腹中有個時時刻刻都在活動的好奇寶寶,除非寶寶的動作讓妳感覺到不適甚至疼痛(有時是宮縮疼痛但媽咪誤以為是胎動劇烈),都應該趕快就醫確認問題。另外,目前尚未有研究顯示,胎動的多寡和寶寶未來有無「過動」傾向有絕對的關連性,聰明媽咪可別誤會了!
 
胎動,寶寶跟妳Say Hello!
孫序東醫師說明,其實一直沒有明確資料顯示,寶寶的胎動次數一定要多達某個數字才算正常,但另一方面醫師和儀器無法24小時陪伴在媽媽身旁,所以觀察胎動也是最簡易得知寶寶身體狀況的方法,一般建議至少「2小時要有10次以上的胎動」為佳,但也時常因各人感受和身體狀況而有不同。
 
胎動是寶寶熱情又活潑的在跟媽咪打招呼,孕媽咪無需將焦點投射在胎動次數上,但如果察覺到任何不對勁,到醫院請醫師替寶寶的健康把關也不失是個很好的作法,畢竟在早期超音波尚未普及的時候,胎動是最簡易觀察寶寶狀況的參考,但在醫療普及的今天,如果媽咪察覺有異狀,就醫會是最快也最準確的判斷方式,其實有時即便媽咪自己感覺不到胎動,若以胎心音監測器觀察無異,也可算是安全過關喔!
 

 

胎心音監測器:
胎心音監測器是一種電子儀器,能偵測出胎心率和宮縮頻率,甚至連胎動都可以紀錄到,準確又有效率的協助醫師判斷寶寶當下的狀況,如有問題也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不必要的憾事發生。

 

媽咪寶貝 12月號 NO.138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孫序東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B355F8FDFC2AD820

醫學研究證實,母體若缺乏葉酸,容易導致胎兒神經管缺陷,而且有些像是唇顎裂、先天尿道異常等,也可能與葉酸的缺乏有關。因此,無論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或另外補充葉酸,都是孕媽咪們必須做好的功課。

營養補充第一課 媽咪懷孕後,對營養素的攝取會特別注意,深怕營養不均、不足,會影響胎兒成長,尤其懷孕初期是胎兒發育的重要階段,醫師和營養師都會提醒孕媽咪們多補充葉酸,以避免神經系統發展出現缺陷。   扮演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角色 台南奇美醫院婦產部主任陳勝咸表示,人類是腔腸,也是脊椎動物,胚胎發育時期,是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的最重要階段,很多問題的發生,都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造成的。而葉酸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促進發育的角色。   孕婦一旦嚴重缺乏葉酸,會提高胎兒神經管系統缺陷的機會,引起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缺陷,這是極嚴重的胎兒發育異常,神經管是胎兒中樞神經系統的前身,在懷孕期間會分化成腦和脊髓,懷孕初期如果神經管沒辦法正常閉合,將導致腦部和脊髓發育的缺陷,造成脊椎裂、無腦等疾病,使胎兒腦部嚴重損害,造成殘障,甚至死亡。   建議懷孕前3個月開始補充 也因此,懷孕早期3個月補充葉酸,是孕媽咪必須做的,而懷孕前的補充也一樣重要,想嘗試懷孕的女性,長期補充葉酸可以使將來胎兒腦神經系統發展比較好,因此,建議懷孕前3~6個月就可以開始補充。而且平時葉酸就是腦神經系統的重要維他命,例如化療藥物、抗癲癇藥物等,都會破壞葉酸的合成,所以不只孕婦,一般人補充葉酸對腦神經系統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孕媽咪如何知道自己缺少葉酸?陳勝咸主任表示,我們很難從孕婦表現的症狀,觀察是否缺乏葉酸,缺乏葉酸多會有手腳發麻的情形,不過並不能以非特異性症狀即做出判斷。   屬於水溶性維他命,較容易排出體外 加強葉酸的補充,可以使胎兒在發育過程中,得到重要的「輔助劑」。不過孕媽咪也不必整天擔心葉酸是否不足,只要記住多攝取就沒錯,缺乏當然一定要補充的,而即使不缺,也可以將它當成輔助的角色。   葉酸屬於水溶性維他命,很容易排出體外,不會像脂溶性維他命可能在體內累積加成。孕媽咪在選擇時,只要確定通過衛生署核可的補充劑,多不會有問題,挑選那個品牌其實並無太大差異。   深綠色蔬菜、內臟、豆莢類,富含葉酸 深綠色蔬菜、全穀類、內臟類以及豆莢類等,都含有豐富的葉酸,包括:菠菜、蘆筍、紅蘿蔔、牛肉、肝臟、蛋黃、扁豆、南瓜、馬鈴薯、堅果、小麥胚芽、乳酪等,都是孕媽咪很好的選擇。另外像是柑橘類水果,如:柳橙、橘子、檸檬、葡萄柚等食物,葉酸含量也很豐富。   為避免食物在長時間烹調過程中,容易使葉酸流失,所以建議孕媽咪烹煮蔬菜的時間不要太久;此外,由於茶具有利尿作用,容易加速葉酸排出,酒則會降低腸道對葉酸的吸收,因此,孕媽咪最好避免飲用。   額外補充,加強孕期葉酸攝取 孕媽咪應該盡量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葉酸,但是如果平時飲食無法充分攝取,建議在營養師的建議下,另外補充葉酸補充劑。奇美醫院張書綾營養師表示,不是所有孕媽咪每天都可以從食物中補充到足夠的葉酸,尤其外食的孕媽咪較難達到建議量,因此,孕媽咪有必要購買葉酸補充劑,加強葉酸的攝取。   一般孕媽咪其實多無法達到每天400微克的攝取量,這也是為什麼懷孕後,醫師會建議額外補充的原因,特別是容易貧血的孕媽咪,更要注意葉酸缺乏的問題。   孕媽咪每天應攝取600微克 至於量的部分,建議未懷孕時每天攝取400微克;整個懷孕期建議600微克;哺乳期媽咪每天則要500微克。   市面上單一劑量的葉酸補充劑包括200、400、600微克都有,張書綾營養師表示,選擇多少劑量,要看孕媽咪平時飲食中是否有足夠的攝取,比較不足的孕媽咪,建議可補充400~600微克單位的補充劑,而每天攝取的總量,以不超過1000微克為限。   嬰兒與母親 12月號 NO.422

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台南奇美醫院婦產部主任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931777B23F57E80C

俗話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孕媽咪在懷孕期間,由於體內的荷爾蒙改變,加上飲食習慣以及是否有做好清潔等因素,都是導致孕期容易發生口腔問題的原因。孕媽咪的口腔是否健康深深影響著腹中的胎兒和自己的健康,從瞭解問題的源頭下手,培養正確潔牙觀念和習慣,相信可以大幅減少口腔中的問題。

正確潔牙觀念和習慣

  牙齒的構造大致上可分為牙齦以上的牙冠部分以及牙齦以下的牙根部分。牙齒本身最外層為琺瑯質,是人體最堅硬的組織;接著為象牙質,可將外界訊息傳遞給牙髓腔;再來是牙髓腔,有著神經和血管,負責供應養分、具有修復作用。牙齒周圍則有牙齦、牙周韌帶、齒槽骨等組織。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牙科主任沈一慶說明,造成牙齒發生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綜合的,主要有下列四項因素:
1.      宿主:人、口腔、牙齒、唾液。
2.      食物:酸性食物、含糖分較多的食物、澱粉類食物等,細菌會把這些食物分解成細胞內或細胞外的多醣體,直接附著於牙齒表面,和口腔中的細菌形成牙菌斑,過了1224小時又會再度分泌、不斷再生。
3.      時間:食物殘渣堆積在牙齒表面上一段時間後,便會開始滋生細菌。
4.      細菌:以食物殘渣為營養來源不斷繁殖,並同時產出酸性物質。
 
孕期牙齒問題多?
署立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懷孕和鈣質流失、掉牙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性,雖然孕媽咪的身體會供應胎兒成長的養份,但並不會影響到孕媽咪牙齒中所必須的鈣質成分。臺大醫院牙科部牙體復形美容牙科主治醫師姜昱至說明,懷孕期間受到體內荷爾蒙作用影響,加上孕媽咪懷孕初期易嘔吐,口腔不太容易徹底做好清潔以及飲食習慣改變等問題,因而容易發生齲齒、牙周病等問題。
 
孕媽咪口腔問題因素:
1.      荷爾蒙改變:懷孕期間,母體內的動情激素和黃體脂酮增加,導致口腔內細菌數目增加、抵抗力變弱,不理想的口腔環境易導致牙齦容易發炎、腫脹、充血,更嚴重的話會變成肉瘤、化膿性的肉芽組織。
 
2.      口腔環境改變:懷孕初期容易出現嘔吐症狀,把胃酸帶入口中,為將之清潔乾淨易腐蝕牙齒,加上孕媽咪在飲食習慣上易有偏好,導致口腔內的ph值變成酸性,不僅易蛀牙,還可能導致牙齒的脫鈣現象。
 
3.      未做好口腔清潔:由於懷孕期間口腔環境改變,對細菌的反應會變得更加敏感,若平時沒有養成正確清潔方式、習慣,就容易出現蛀牙、牙周病、牙齦炎等問題,甚至會影響到胎兒的健康
 
妊娠期牙齦炎
  於懷孕後的第一階段末期(三~四個月)容易產生,牙齦出現紅、腫、易出血等症狀,嚴重的媽咪會在牙齦部位增生腫塊,變成化膿性的肉芽組織,會有潰瘍、疼痛,甚至影響進食等現象,一般於產後這些症狀會自行消退,不過若過於嚴重可能要考慮做手術切除。
 
百病之源—牙周病
牙周病顧名思義是在牙齒周圍產生的疾病,吃進的食物黏附在牙齒表面,過一段時間後,會和唾液中的成分作用而形成牙菌斑。牙菌斑主要形成在牙齒和牙齦的交接處,在口腔中殘留長時間後會變成牙結石。牙菌斑中的細菌會引起牙齦發炎、腫脹,破壞牙周組織,最後會使牙齒功能受損。沈一慶醫師說明,牙周病涵蓋範圍廣泛,主要症狀為牙齦炎、牙周炎。牙齦炎是指牙肉表面發炎現象(例如:牙齦紅腫、疼痛等),刷牙時容易流血;牙周炎的發炎程度較嚴重,已破壞到齒槽骨部分,甚至會導致牙齒鬆動、移位和脫落。牙周病就如同建築物的地基被破壞,主體(牙齒)隨時都有可能倒塌。
 
黃茂栓醫師表示,罹患牙周病的孕媽咪,引發早產或是胎兒過輕的情況,和口腔健康的孕媽咪相比較,高出38倍,主要原因是因為病菌經由發炎的牙齦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後,刺激免疫細胞生成抵抗牙周病菌的因子,除了會促進子宮收縮,還會進而引發全身上下出現疾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沈一慶醫師指出,牙周病和早產、流產、胎兒過輕之間的研究參差不齊,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若牙周病沒有改善,引發這些後果的機率會大幅提高。
 
孕期牙齒治療
沈一慶醫師表示,由於懷孕初期胎兒尚未穩定,後期治療又擔心會引發早產現象,因此孕媽咪治療牙齒的最適當時機點是懷孕中期(約四~六個月),胎兒穩定成長的時候。若孕媽咪蛀牙很嚴重時,要抽神經的話可能需要照X光或用電子儀器測量牙齒的根管程度。姜昱至醫師表示,一般成人若蛀牙很嚴重時,要抽神經或施行更深層的處置,必須使用X光或用電子儀器測量牙齒的根管程度以評估治療計畫。但如果是孕媽咪在孕期內發現有蛀牙情形時,應儘量避免照X光,尤其懷孕初期,胎兒細胞正在分裂中,尚處於不太穩定的狀態,雖然檢查牙齒使用的劑量不高,但還是有可能會影響胎兒的成長發育。不過孕媽咪也不必過於擔憂,若懷孕後才發現蛀牙或牙齒疼痛不適,依然可搭配其他診斷儀器進行治療。姜昱至醫師說明,目前國內引進一種新的儀器,它是配合影像,以牙齒自然的螢光反應,可快速偵測出牙菌斑及蛀牙位置,稱為藍光蛀牙診斷系統。它是利用光的波長改變原理去折射出牙齒的問題,完全沒有輻射劑量,加上精準的診斷,可讓醫師將感染部位完整清除,延長治療效果並保留多數牙齒健康組織。除了可讓牙醫師和孕媽咪瞭解口腔問題的主因,最重要的是,它對身體完全不會有傷害,對孕媽咪來說是一大福音。
 
注意:
孕期不能使用四環黴素治療牙齒,這類藥物會透過胎盤影響胎兒,造成「四環黴素牙」,牙齒本質被永久嚴重染色,呈黯淡的黃褐色,影響美觀。雖然目前已經逐漸漸少使用這類藥物,不過孕媽咪看牙醫時最好事先告知醫生,避開孕期不能使用的藥物。
 
小叮嚀:
孕媽咪的牙齒發生問題,會引起焦慮、不安等情緒,對媽咪和胎兒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最好的做法是在懷孕之前,先去牙科做全盤口腔檢查、牙周評估,將牙齒的問題降到最低。假如孕期才發現有牙齒問題,也要儘早就醫治療,以免時間拖愈久愈嚴重,細菌一直在口腔中造成惡性循環,對自己的身體和腹中胎兒都會帶來重大傷害。
 
孕期牙齒保健 
孕媽咪的牙齒健康,才能攝取足夠的營養供應給身體和胎兒。除了做好全面口腔健康檢查,平時的照護和良好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的喔!
 
1.      定時刷牙:一天刷牙次數最少兩次(早起、睡前)。假如可以的話,每餐飯後馬上刷牙最好。採貝式刷牙法,牙齦和牙齒交接處特別要清潔乾淨。
2.      牙刷:儘量選擇圓頭牙刷,握柄不要太大,以軟毛為佳。
3.      牙膏:使用含氟牙膏可減少牙齒脫鈣現象。
4.      使用牙線或牙間刷:養成使用牙線或牙間刷的習慣,可避免食物殘留、牙菌斑生成。
5.      清潔舌苔:有助於消除口腔內異味、恢復舌頭味蕾的感覺。
6.      慎選食材:少吃(喝)過甜及過酸的食物、飲料,以天然食材為佳。
7.      定期檢查:三個月~半年定期檢查牙齒、洗牙及牙周評估。
 
天天使用漱口水好嗎?
沈一慶醫師指出,漱口水是設計給無法用牙刷做好口腔清潔的人使用(例如:臥床病患、身心障礙者、做完手術後不能刷牙者)。漱口水的主要成分是Chlorhexidine,這種化學藥劑可減少牙菌斑堆積、抑制病菌的生成,有效降低牙齦炎的發生機率、改善口氣。但若是長期使用會導致牙齒變黃、口腔內環境改變、傷害口腔黏膜,嚴重甚至會影響味覺。
 
小叮嚀:
若使用電動牙刷,也要按照正確方式去刷牙,否則效果可能會比使用一般牙刷來得差。
 
正確使用牙線步驟:
1.      使用一段和手臂等長的牙線(約4050公分)。
2.      牙線的兩端分別捲在兩手的中指上,將手指間的牙線拉緊,距離保持在46公分左右。
3.      一手拇指和另一手食指一起將牙線拉緊,兩指間牙線保持1公分
4.      一手在口內,一手在口外,沿著牙面以拉鋸方式緩慢通過牙縫,直至牙齦溝的底部後,將牙線貼緊牙齒表面,朝向牙冠方向推出。如此反覆做幾次後,再以相同方式去清潔其他牙縫。
 
貝氏刷牙法步驟:
1.      手將牙刷柄呈水平握住。
2.      將刷毛對準牙齒與牙齦交接的地方,呈4560度角,將牙刷刷毛輕輕朝牙齒壓,讓刷毛側邊也可接觸到牙齒。
3.      一次兩顆牙,前後來回約刷十次。
4.      刷上牙時刷毛朝上,刷毛從上往下帶;刷下牙時刷毛朝下,刷毛從下往上帶。
5.      刷牙順序:由上至下、由右至左、由外至內  
 
  刷牙要有次序性,以避免遺漏,刷牙時從右邊開始,就從右邊結束,外側、內側和咬合面都要刷乾淨。刷牙時的力道也要注意,太用力刷牙會導致琺瑯質變薄、牙齒變敏感,反而造成更多口腔問題。
 
結論
要保持口腔健康的重點是平時就養成良好的潔牙習慣,可大幅降低牙菌斑的生成、產生牙周病或蛀牙的現象。最好的方式是在懷孕之前就做好牙齒健康檢查,如發現問題儘快做治療,才不會在懷孕期間,牙齒問題嚴重,造成嚴重的後果或是影響胎兒。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 http://www.didimeme.com.tw/planet/view.article.php/13396/b#

近來在日本,有許多新生兒的出生體重過輕,分析背後的原因,與現在的產婦體重過輕以及高齡化導致體力不夠有關,要如何讓孕婦能有足夠的體力應付生產過程,一位婦產科醫生推薦孕婦來做慢運動。

 

身懷六甲的準媽媽們,挺著肚子做運動,這是針對孕婦設計的慢運動,透過緩慢且持續的動作鍛鍊肌肉,由於這個運動對於心肺的負擔較小,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可以練習。

雙腳打開,屈膝稍微彎曲,慢慢的把身體往下壓,是孕婦慢運動的基本動作,藉此刺激大腿的肌肉,以四秒為一個節奏,讓身體慢慢的上上下下。

提倡孕婦來做慢運動的是日本孕婦有氧協會的理事長田中康弘醫生,身為婦產科醫生的他發現,體重未滿2500公克的新生兒越來越多,這些兒童將來比較容易罹患生活習慣病,要預防胎兒體重過輕,媽媽們的體力顯得格外重要,安全的慢運動,非常適合懷孕的婦女。

年過40才首度懷孕的小野瀨智映子,因為從事模特兒的工作,一直維持苗條的身材,她在產檢時被告之胎兒過小,讓她相當擔心,於是開始了慢運動,經過4個月的努力,總算聽到了好消息,小野瀨太太如今滿心歡喜的期待寶寶在2個月後的誕生。(民視新聞黃文玲綜合報導)

台灣新浪網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 http://www.didimeme.com.tw/planet/view.article.php/13370/b#

卡通裡的大力水手卜派,吃了菠菜,馬上力氣大無窮,這個深植人心的畫面,常讓家長藉此讓孩子吃下菠菜。營養師表示,菠菜營養價值確實很高,含有維他命C、鐵質以及葉酸;最近天氣越來越涼,菠菜逐漸進入產季,物美價廉,民眾可多吃。

 

營養師謝宜芳表示,孕婦最適合吃菠菜,菠菜含有豐富葉酸與鐵質,媽媽懷孕初期吃菠菜,攝取適量的葉酸,可預防新生兒神經病變。此外,懷孕期間容易貧血,多吃含鐵質的菠菜,營養又健康。

謝宜芳說,由於菠菜含鐵量高,因此烹調時容易變色、變黑,建議烹煮菠菜可先汆燙,汆燙後的熱湯不要吃,這一步驟也可以先去除菠菜的大量草酸,讓身體有結石者也可以享受菠菜美味。

她也說,日本人喜歡把汆燙過後的菠菜放涼,再拌入高湯,或者加一點味醂、芝麻醬,就是一道非常可口且作法簡單的涼拌菜。

從事日本商品網拍、也擔任日文幼教老師的齊藤夏美,常在網路上分享嬰幼兒食譜,引起媽媽網友們的廣大迴響。她說,運用食物調理器把菠菜葉磨成菠菜泥,對嬰兒非常營養,菠菜纖維很細緻,磨泥後加上大骨湯或雞高湯,香氣四溢,寶寶接受度高。

她也說,等到小嬰兒越來越大時,可將細碎的菠菜葉加入麵食與米粥裡,菠菜菜葉烹煮後,軟爛好吞,且顏色翠綠,加上白色的麵或粥,色香味俱全,可以增進寶寶食慾。等到孩子一、兩歲時,可以把菠菜和雞肉一起捏成肉丸子,做義大利麵、烏龍麵都很合適。

齊藤夏美表示,一歲以下的小嬰兒吃菠菜,最好以菜葉為主,一歲以上的幼兒,才可以給比較軟爛,且切短的菠菜莖,不僅可增加幼兒纖維質攝取,也可以訓練咀嚼能力。建議媽媽們先把菠菜水煮後撈起,切小段利用,營養不流失,翠綠的蔬菜顏色也可保存。

【聯合晚報╱彭宣雅】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753EA7A60DB903D4

孕期中的準媽媽們滿心喜悅地期盼新生命到來;另一方面,卻苦惱著因為貧血、便秘、黑斑、黑眼圈等造成膚色黯沉、氣色不佳。眼看因為懷孕而慢慢出現了惱人的「面子」問題,且看中醫師教孕媽咪吃出白裡透紅的好氣色……。

孕也能擁有好氣色!

懷孕前的美欣,膚質白皙光滑,臉上顯少冒痘痘。可是懷孕後,她的臉不僅容易生粉刺,還不定時地長出膿泡型青春痘,連帶的黑眼圈也愈來愈重。可是,因為因為擔心藥物對寶寶產生不良影響,她只好放棄看皮膚科的念頭。每天照鏡子時,看著自己一天比一天黯沉的皮膚,已經快踏上黃臉婆之路,愛漂亮的美欣,心情也跟著灰矇矇……。
 
哪些原因令人臉色差?
貧血+火氣大
 
懷孕時期,女性荷爾蒙增加、新陳代謝變快,也使體質變燥熱,容易長痘痘。
 
懷孕時,由於賀爾蒙的改變、加上母親的睡眠受到干擾等因素,容易產生痤瘡。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表示:「門診時,孕婦最常出現的皮膚狀況像是黑眼圈、青春痘、皮膚黯沉、膚色黃等。」
 
有些孕婦在懷孕前不太長青春痘,但懷孕後,臉部突然冒出很多、很明顯的青春痘。另外,也有人會在臉上的兩顴部位形成孕斑。陳醫師說明,「青春痘、孕斑、和黑眼圈,是最令孕婦感到困擾的皮膚問題。」
 
美顏公敵:黑眼圈、孕斑
為什麼孕婦容易生痤瘡?陳潮宗院長指出,因為懷孕時期,女性荷爾蒙增加、新陳代謝變快,也使得體質變得燥熱,因此,皮膚變得比較粗糙、容易長痘痘。除了青春痘,黑眼圈也是令孕媽咪煩惱的問題之一。通常造成黑眼圈的原因,多為是色素沉澱,另外,也有可能是孕婦自身過於疲累、睡眠不足。另外,兩顴會長出孕斑,也是破壞美顏的兇手。有些人在孕期結束會漸漸退掉,但也有人的孕斑是無法退掉。
 
氣血虛,也讓氣色不好
除了上述幾個造成氣色差的常見原因,如果孕婦本身氣血虛、有貧血情況,也會讓膚色看起來臘黃或蒼白,人也顯得無精打采。除此之外,陳潮宗中醫師補充說明,在懷孕時期,由於體重隨著懷孕週數逐漸增加,間接地也增加了心臟機能的負擔,造成臉部血管擴張,破壞了毛細血管,這時,就會產生所謂的「蜘蛛斑」。
 
到了懷孕的後半期,大約產前的一、兩個月,最常見到的皮膚疾病是「溼疹」,很多孕婦會有皮膚癢的問題,稱為「子癢」,至於造成原因是「免疫系統反應」。一般而言,溼疹不僅長在臉部,也可能是全身性發作。
 
媽媽美不美,生男生女有關
對於影響皮膚氣色的因素,不僅於這些。根據老一輩人的說法,寶寶的性別也會影響媽媽的膚質。懷男寶寶,媽媽的皮膚會變差;懷女寶寶,媽媽的皮膚反而會變光滑、變好,此說法能否相信?陳潮宗院長表示:「有其科學性。」
 
荷爾蒙影響
當女性懷孕時,為了維持妊娠的正常進行,胎盤必須大量分泌、製造重要的荷爾蒙,因此,懷男寶寶或女寶寶,其造成的落差也很大。如果懷女生,會提升女性的荷爾蒙,產生加乘效果,所以媽媽會變漂亮。如果懷男胎,因為男性荷爾蒙的因素,會對母體產生干擾,使得媽媽的皮膚變差。不過,陳潮宗中醫師指出,「影響因素不僅是這些,在懷孕的過程,體質不斷在改變、體重也一直在提升,都可能是影響因素。」
 
7大因子,壞了妳的好氣色
吃對食物,扳回顏色
對於惱人的黑眼圈、青春痘、孕斑、以及氣色黃等,孕媽咪們該如何對治?且由陳潮宗院長從中醫角度,對於飲食面提供建議。
 
1.黑眼圈
形成原因》
由於孕婦的黑色素代謝較為緩慢,因而容易形成黑眼圈。另外,臉上有雀斑或痣的孕媽咪,黑色素也可能讓顏色會加深。除了黑色素沉澱,過於勞累也會讓孕婦容易有黑眼圈。
建議》
因為勞累而產生的黑眼圈,可多攝取抗疲勞食物,蔬果類:芹菜、籚筍。動物類:豬肉、腎臟、腰子。此外,黑眼圈屬於腎虛型,藥補方面,可以用當歸,黃耆等中藥材來燉補湯喝。
 
此外,陳潮宗院長也建議,可以食用具有美白效果的食物,像綠豆湯,可以清熱解毒、美白肌膚。想讓膚質變好,可加入白木耳、愛玉、仙草等食材。另外,建議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像水果多半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
 
2.青春痘
形成原因》因為女性荷爾蒙大量增加、新陳代謝變快,體質燥熱。
建議》
少吃油炸類、辛辣類食物,飲食盡量清淡,低脂、低油、低鹽,多攝取蔬果。像水果類,可以吃香瓜、哈蜜瓜、西瓜等瓜類。食材類:可吃綠豆湯,或以菊花泡茶。之所以會長青春痘,是因為體質過熱、過燥,所以吃一些能退火的食材,但不建議吃薏仁。
 
另外,長痘痘的孕婦在補充動物性蛋白質時,陳潮宗院長建議多選吃海鮮類、魚類,因為肉類的油脂成分較高。其實,就肉類而言,家畜類,像豬肉、牛肉、羊肉等,其油脂比家禽類,像雞、鴨等更高;而家禽類又比海鮮類的油脂高,海鮮類的油脂是最少量的。因此建議在攝取動物性蛋白質時不妨參考此原則,除了可以減少熱量、也能改善長痘痘的情況。
 
不過,多數孕婦會以牛肉來補充鐵質,陳潮宗中醫師說明,「鐵質也可從蔬果類去攝取,像波菜、葡萄、櫻桃等,含鐵成分也都很高。」
 
3.孕斑
 
像山藥、白木耳,具有美白、產生膠質等食材,都能淡化孕斑。
 
形成原因》孕斑的生成因素,主要是皮膚的局部油脂分泌過多,造成色素沉澱。
建議》
控制油脂、防止色素沉澱,因此,盡量少吃油膩或油炸類食物,控制肉類的攝取量,飲食以清淡為主,多吃蔬果類食物。另外,也可以吃一些具有美白效果的食物,像山藥、白木耳,具有美白、產生膠質等食材,都能淡化孕斑。
 

 

 

吃珍珠粉和燕窩能美白?
陳潮宗院長表示.適量攝取珍珠粉有美白效果,攝取量一天不超過0.5公克。至於燕窩,富含膠原蛋白質,能讓皮膚彈性變好,可是沒有美白功用。再者,懷孕期間體內已經大量製造女性荷爾蒙,也無須額外補充燕窩。

 

 

 
4.溼疹
形成原因》免疫系統反應。
建議》
盡量少吃海鮮類食物,至於像白菜、白蘿蔔等寒性食物也不宜攝取,以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5.乾燥脫皮
形成原因》皮膚的油脂分泌不足。
建議》
多攝取動物性食物,像蹄筋、牛筋等富含膠質。
 
6.膚色臘黃
形成原因》
便祕會令膚色看起來較黃,是因為體內的火氣大,難以排泄,導致毒素滯留體內,因此皮膚也容易造成長斑。
建議》
多攝取蔬果,陳潮宗中醫師指出,尤其是質地軟、水溶性纖維含量高及酵素較高的水果,像木瓜、水梨、香蕉、蘋果等,以增加腸胃的蠕動。
 
7.膚色蒼白
形成原因》氣血虛、貧血。
門診時,陳院長常見到氣血虛的孕婦,他表示:「臺灣女性的體質,多偏氣血虛弱型。」通常氣血虛的氣色會看起來較黃、沒有光澤;此外,眼瞼的結膜顏色會比較淡。
建議》
飲食上,多喝牛奶,若本身有乳糖不適症,可改喝豆漿。藥補方面,可燉八珍湯,也可搭配豬肝、牛肉等食材一起燉煮。除此,可額外攝取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至於吃素者,建議多吃東西,從各類食物攝取營養。
 
對於有貧血情況的孕婦,以牛肉來補充鐵質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因為牛肉屬於高效能的動物性蛋白質,雖可快速補充營養,不過,陳院長提醒,也可能造成體質燥熱。
 
3招簡單穴道按摩
對於皮膚黯沉、黑眼圈等困擾,除了飲食來改善,陳潮宗院長也提供了3招簡單穴單按摩做為參考,他表示,一次約輕按10下,一天約進行23次按摩,即能享有美白、改善黑眼圈的功效。
 
1.血海穴:
膝上内側,髕骨内上緣2寸處(約3根手指)
效果:美白。
 
2.曲池穴:
把手彎曲靠在胸上,肘關節的外側會出現肘橫紋,曲池穴在肘橫紋的頂端處。以手指按壓,從手肘到手腕會產生酸麻感。
效果:美白。
 
3.眼睛周圍穴道:
輕按眼睛周圍的穴道可以改善黑眼圈。
 
孕媽咪如何安穩睡?
由於懷孕所造成的心理不安,加上身體疲累、睡姿的限制,甚至肚子裡的小寶貝偶爾「打招呼」等因素,都可能讓孕媽咪的睡眠品質不佳。因此,對於一些孕媽咪而言,一場安穩的睡眠可能是種「夢想」。
 
孕婦容易睡不好,陳潮宗院長指出,「除了心理因素,在生理方面,孕婦的荷爾蒙較為旺盛,使得身體較為燥熱。」因此,建議在晚上,像晚餐可以加些百合入菜、或吃一些酸棗仁,由於這些食材具有安神的作用,晚上食用較為妥當。
 
找出生理體位,好入眠
另外,也有人建議將腳部墊高、調整睡姿,會比較好入睡,對此,陳潮宗不這麼認為。他說明:「因為人有其生理上的姿勢,亦即生理體位。」例如:躺著睡覺與趴著睡覺,躺著睡是符合生理體位;像倒立和直立,直立才是符合生理體位。維持一個最舒服的體位,即是生理體位。
 
因此,當人在睡覺時,用一個枕頭將頭墊著會覺得比較舒服,那即是適合自己的生理體位;可是,如果原先沒有抬腳習慣,現在卻刻意去把腳抬高,並不符合自己原來的生理體位。所以,反而是以最舒服的姿勢,最適合自己入睡的姿勢,順其自然更容易進入睡眠。
 
懷孕,仍要適度飲食+運動
 
雖然懷胎十月很辛苦,可是在運動和飲食上仍是不可忽略。
 
最後,陳潮宗院長提醒,雖然孕媽咪們懷胎十月很辛苦,可是,在運動和飲食上仍是不可忽略。他建議要維持適度運動,以散步為主。若身體狀況不穩定,或容易疲倦,則要多臥床休息。至於飲食上,懷孕初期先不用去特別增加飲食的量,以免自己太胖。懷孕七個月後,再慢慢增加食量。不過,仍是要適度飲食、控制體重,以免將來身材變形太多,減肥不容易。
 

媽咪寶貝 10月號 NO.136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847B2C23FDA5EA1C

媽咪懷孕期間必須特別重視均衡的營養攝取,衛生署日前訂定新版的「國民飲食指標」及「每日飲食指南」,可以讓孕媽咪們和一般民眾一樣,能夠遵循新的健康飲食法則,降低疾病風險,培育更健康的下一代。

孕媽咪營養新主張

為宣導國民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從各大類食物中均衡攝取適當的份量,以獲取必需的營養素,衛生署早在民國70年即訂定以梅花為圖案的「每日飲食指南」以及「國民飲食指標」。
 
不過由於國人的經濟與生活日漸富裕,營養狀況已由營養缺乏逐漸轉成營養不均衡,慢性疾病成了國人健康的最大威脅,因此,衛生署經過檢討修正,推出新版的「國民飲食指標」,以及扇形圖案的「每日飲食指南」,讓國人更能重視飲食均衡、勤運動、多喝水等健康重要概念。
 
「國民飲食指標」包括12項原則,除了持續宣導的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及少油炸、少脂肪、少醃漬、多喝開水外,也特別強調要避免含糖飲料,以及每日最好至少攝取1/3全穀食物;同時也提醒國人注意食品標示,才能吃的安全。
 
體重控管最重要
臺安醫院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在12項原則當中,媽咪最需要注意的是體重控管,而且必須早在懷孕前開始進行,以免因為肥胖而增加孕期妊娠毒血症、高血壓等風險。計畫懷孕時就要控制體重,建議先了解自己的BMI應該在那個範圍,正常BMI是在18.5~23.9,不過劉怡里營養師認為控制在22是最適當的。
 
哺餵母乳好處多
飲食指標中也強調母乳的營養價值,建議媽咪親自哺餵母乳至少持續到寶寶出生6個月。哺育母乳是政府長期以來一直在推廣的,而現代媽媽也很清楚母乳的好處,並且有意願為了寶寶的成長選擇哺餵母乳。
 
孕期味覺遲鈍,小心過量糖分攝取
雖然前陣子塑化劑事件讓孕媽咪們對含糖飲料卻步,紛紛改以水果或新鮮果汁取代,不過懷孕後味覺可能變得較遲鈍,進食時對甜分容易失去警覺,所以即使不喝飲料,也可能攝取過多糖類,例如甜份較高的水果,或果汁中添加太多糖,過量一樣會有害,這是孕媽咪要特別小心的部分。至於酒對懷孕可能造成的傷害,則是大家都很清楚的。
 
多吃全穀根莖類,維生素B才足夠
衛生署也特別將「五穀根莖類」改為「全穀根莖類」,建議國人每天最少要有一餐改吃糙米、雜糧或全麥食物,孕媽咪也一樣,劉怡里營養師強調,懷孕媽咪需要補充維生素B群,建議除了蔬菜、水果之外,也應該從全穀類食物中獲得,尤其是全穀米,因為三餐如果都以麵或麵包當主食,其實很容易額外攝取過多油脂和糖。
 
到底什麼是「全穀」?「全穀」是含有胚乳、胚芽和麩皮的完整穀粒,包括:糙米、紫米、全蕎麥、全大麥等等,市面上很多標榜天然、養生的全穀製品,穀類部分比率偏低,董氏基金會認為穀類成分應該佔總重量的51%以上才能標示為「全穀」製品。
 
以植物性蛋白質為優先選擇
此外,六大類中的「蛋豆魚肉類」,已被改為「豆魚肉蛋類」,豆類排在第一位,主要是希望國人能優先攝取植物性蛋白質,以降低熱量和膽固醇,尤其黃豆、黑豆、毛豆不含膽固醇,可增加攝取比率;魚類因為含有不飽和脂肪酸,也是孕婦很好的選擇;肉類當中以雞肉的脂肪最低;至於蛋會排在最後,主要還是考量國人膽固醇普遍偏高所做的調整。
 
每天1茶匙堅果,取代1份油脂更健康
堅果類包括芝麻、花生、腰果等,也都是非常好的食物,建議每天可攝取一茶匙,但是絕不能將堅果類視為「額外」增加的食物,三餐中可以有一餐以堅果類取代其他油脂類,例如一天要攝取2000大卡熱量,其中6份油脂中,有1份建議以堅果取代,所以如果下午點心吃了堅果,晚餐就要減少油脂的攝取。
 
飲食指標中也提醒國人要注意食品標示,才能吃的安全。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只要上架食品,都要有完整的標示,包括廠商名字、電話、住址、食品成份、有效期限,以及很重要的營養標示,孕媽咪如果有妊娠糖尿病,吃東西更要懂得從營養標示中算出各類營養的攝取量,並學習如何換算(例如多少碳水化合物等於一碗飯)。此外,油脂部分最好避免反式脂肪酸,很多女性愛吃的巧克力,其實都有反式脂肪酸。
 
每天1餐或每週1天改吃素
由於國人飲食普遍太油、太鹹,蔬果攝取太少,所以衛生署也建議國人每天能有一餐,或每星期有一天改吃素食,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動物性蛋白質。
 
有些孕媽咪怕胖而選擇素食,這時候要特別注意很多素食常用到椰子油或棕櫚油,其實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容易使膽固醇升高,所以被稱為「植物中的豬油」,孕媽咪吃素的時候要注意避免過量,而且要有變化,最好選擇蛋奶素,比較能夠有均衡的營養攝取。
 
多運動、多喝水,配合均衡飲食最恰當
在新版「每日飲食指南」中,除了攝取六大類食物之外,也特別增加了騎單車以及水的圖案,目的就是希望國人能夠多從事有氧運動、多喝水,配合六大類食物的均衡攝取,才能更健康。
 
為了能遠離各種疾病的風險,孕婦和一般民眾都應該參考衛生署所推出的新版「國民飲食指標」12 項原則以及「每日飲食指南」的建議,建立正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為自己的健康奠定更好的根基。
 
新版「國民飲食指標」的12 項原則
(1) 飲食指南作依據,均衡飲食六類足。
(2) 健康體重要確保,熱量攝取應控管。
(3) 維持健康多活動,每日至少30分。
(4) 母乳營養價值高,哺餵至少六個月。
(5) 全榖根莖當主食,營養升級質更優。
(6) 太鹹不吃少醃漬,低脂少炸少沾醬。
(7) 含糖飲料應避免,多喝開水更健康。
(8) 少葷多素少精緻,新鮮粗食少加工。
(9) 購食點餐不過量,份量適中不浪費。
(10)當季在地好食材,多樣選食保健康。
(11)來源標示要注意,衛生安全才能吃。
(12)若要飲酒不過量,懷孕絕對不喝酒。
 
新版「每日飲食指南」修正重點
*將食物分為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低脂奶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修正各大類食物的建議量
*提醒堅果種子類的攝取
*教導民眾瞭解自己每日活動所需熱量後,換算自己每日適當的六大類食物攝取份數,同時也提出「素食飲食指標」。
 

嬰兒與母親 9月號 NO.419

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臺安醫院營養師 劉怡里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準媽媽過了早孕時的孕吐期後一般都會食慾大增,正餐之外吃些零食似乎是免不了的事,坊間林立的零食總是讓人難以抗拒,而懷孕期的婦女胃口又特別的好,雖說一人吃二人補,但為了整個孕期體重的控制,選擇補充纖維含量豐富的食物不僅能滿足口腹之慾也能吃出健康,但到底該吃哪些零食既可以滿足孕準媽媽們的嘴饞又能有利於肚裡寶寶的發育呢?

 
懷孕五個月的小妤已經脫離懷孕初期孕吐不斷、胃口不佳的現象,只是隨之而來的胃口大增讓她苦惱飲食不當增胖將來產後身材走樣,但醫師、親友們不斷在耳邊提醒她要注意胎兒的營養健康,二者難取捨讓她相當困擾,直到看到有關於健康相關議題的討論節目,醫師及營養專家提到八大優質零食十大超強健骨食物,發現愛吃的藻類食物也名列其中,欣喜若狂的到賣場扛回她最愛的元本山海苔,陪伴她整個孕期裡正餐之間嘴饞時的最佳夥伴。


營養專家特別挑選十種孕期絕佳零食,包含有紅棗、葡萄乾、核桃、海苔……等,而海苔是最方便取得且能提供孕婦懷孕期間所需要的營養成份

 
海苔濃縮了藻類當中的各種維生素B群,還有多量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E,藻類富含的DHA與ARA屬於長鏈不飽和脂肪酸,更可促進胎兒腦部發育,另外還有鐵、鈣、……等數種豐富礦物質,可幫助人體維持酸鹼平衡、增強免疫力,也能紓緩孕期半夜腳抽筋的不適。

 
海苔屬於熱量低、纖維含量高的食物,對孕婦來說是不錯的零食,不過海苔類商品在加工調味時,大多會加入較多的鹽份和油脂,因此在選購上建議盡量挑選調味較清淡、少負擔的元本山海苔,避免選購油炸、鹽份調味過重的海苔,以免增加身體負擔、攝取過多熱量。除此之外海苔也能善加利用在各式烹調料理中(海苔創意食譜),讓準媽媽在解饞之餘,也能為自已和肚子裡的寶寶營養加分。

 
NOWnews 
WEnews公民記者Camay/台北報導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5FE93907358BFB68

對準媽咪來說,產檢的項目五花八門,最大的困擾是到底要做多少才夠?健保給付10次產檢是不是已經足夠了呢?何況偶見新聞事件,準媽咪什麼產檢都做了,卻生出異常的寶寶,因而與醫院或診所起糾紛,讓人「心驚驚」!其實產檢也有分級,妳做得夠嗎?

10次產檢不夠啦!

產檢不是萬能!

   「產檢不是萬能的」!台大醫院產房徐明洸主任提醒,產前檢查的目的,一來是孕婦若出現懷孕相關的合併症,可及早介入改善;另方面有助早期發現胎兒的健康問題,及早處置或及早做準備。因為預先知道寶寶的可能問題,除了讓父母有心理準備,在生產時,醫護人員即可為即將出生的寶寶提供最好的準備,減少可能發生的問題。

 

   但產檢的檢出率不是百分百,儘管將現有最先進的技術全用上,全世界沒有一位醫師敢「掛保證」,寶寶的所有異常都能預先知道。「畢竟超音波不是算命」,而且在胎兒生長的不同階段,問題可能才先後浮現,因此需要依據現有科學知識,建議不同時間可做的篩檢,絕對沒有「一次檢查定終身」的事!

 

認識產檢分級

第一層次

   其實產檢有分級,衛生署健保局及國健局給付的10次產檢,包括例行性的檢查項目,如身高、體重、胎心音、胎位、水腫、血液及尿液檢查等,還附有一次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是產前診斷的重要工具,不過國家給付的超音波檢查,依據美國醫用超音波研究院(AIUM)2007指南,屬第一層次(Level 1),即檢查胎兒心跳、胎數、胎位、確認胎盤位置,加上胎兒體重、羊水量測量。徐明洸醫師解釋,Level 1必須至少看到寶寶的一個頭、一隻腿及肚子,初步了解大致的外觀及胎位、體重是否有異常。

 

第二層次

   徐明洸醫師進一步說明,第二層次的超音波則是進一步檢視胎兒解剖構造,至少要確定看到兩隻手、兩隻腿、腳掌及手掌;但不含兔唇、指頭及心臟,也不含是否有腎臟異常、消化道阻塞,或基本外生殖器官有無異常。

 

第三層次

   第三層次才會做胎兒心臟超音波,另外還有彩色都卜勒(Doppler)動脈波形檢視,及3D、4D的立體超音波。

 

每次產檢都照的超音波→屬於第一層次 

  「奇怪,健保給付一次超音波,為什麼我到醫院或診所產檢,卻可以多做幾次超音波?甚至有準媽咪每次產檢都有超音波?」徐明洸醫師說,這些超音波多是診所免費贈送的,但仍僅限於第一層次的超音波。健保給付350元,僅能做第一層次的超音波。

 

高層次超音波≠3D或4D超音波

   徐明洸醫師說,很多民眾以為3D、4D的立體或彩色超音波,就是高層次超音波,其實這是錯誤的!所謂高層次超音波,是第二層次、第三層次超音波,目前自費各約3千至4千元,可進一步檢查胎兒結構如腦部結構、外觀異常等。在美國,第二層次的超音波約需自費2萬到3萬元,但國內收費較低,且技術上應超過美國的程度,徐明洸醫師很有自信的說。

  除了父母有疑慮或特別要求,婦產科醫師通常會建議曾有畸胎家族史,或產檢發現胎兒有特殊異常、孕期接觸到可能致畸胎的藥物等情形,應進一步做自費的檢查。

 

   徐明洸醫師說,其實孕婦並非一定需要做3D、4D的立體或彩色超音波。事實上,立體超音波也是由2D的超音波,透過電腦多重處理程序解讀出來的立體畫面或影像,不一定比2D準確度高。除非是在2D超音波發現胎兒異常,則可加做立體超音波檢查,進一步確認異常處的位置或大小,以便後續醫療處置;或是準爸媽很想記錄寶寶在子宮內的成長過程,想要留下胎兒的寫真照片或影片,否則不一定要多花錢做立體超音波。

 

現有產檢給付項目不足,應增加兩次產檢超音波

   不僅超音波,其他必須自費的產檢項目更是琳瑯滿目,健保給付的是否不夠?到底要做多少檢查才剛剛好?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黃閔照說,其實這是要看父母的期待與接受度,例如對過去的父母而言,兔唇可能是沈重的「障礙」,但現在醫學技術進步,兔唇的修補並不困難,即便「早知道」,多數父母也不會因此而放棄這個孩子;甚至在西方國家,不少父母認為,唐氏症的寶寶也有生存權,即便產檢已得知,也會選擇生下來。

 

   黃閔照醫師說,的確所有的爸媽都期待自己的寶寶百分百美好,除了在現有的醫學基礎上,提供最適當的醫療處置,隨著社會進步,當我們社會能認同、接受更多的缺陷,也能理解除了儘可能的挽救外,也尊敬自然不可抵抗的因素,就會減少醫療糾紛或終止妊娠的狀況了。

 

   不過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認為,現有的產檢給付項目,還是不足的!第二層次的超音波應是符合現有基本要求的產檢項目。因此建議政府應再增加兩次產檢超音波給付,提高給付為1400元,應可提高現有給付產檢的能力。

   另外,B型肝炎的檢測,目前費用提高,也應增加現有的給付。國內不少父母都是新手爸媽,更希望從醫護專業人員處獲取正確的諮詢與知識,徐明洸醫師說,2〜4次的衛教也是基本需要,包括個人產檢、飲食及生活上的注意項目,不過依目前醫護人力極度吃緊的現況,人力及成本要從哪來?是應該認真考慮的面向。

 

有些檢查,最好自費做

   至於其他自費的產檢項目,黃閔照醫師說,除了是原有的項目外,應從孕婦或家族史的情況考量,儘可能提供個人狀況,以及產檢的醫師發現問題而有額外的需求。

   徐明洸醫師說,常見的遺傳疾病就是該留意的,例如國內常見的遺傳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有些在幼童時期,就出現因呼吸系統及肢體肌肉萎縮,因失去功能而威脅生命,目前可透過簡單的抽血進行基因檢測,自費約需2千元。  

 

   另外,母血篩檢唐氏症約需2500元,40歲以上產婦生下唐氏症寶寶的機率較高,父親年齡也有影響,可在懷孕16至18週時抽血檢驗;當準媽咪帶因時,準爸爸也得檢查,若同時帶因,則需進一步做羊膜穿刺來分析胎兒基因。

 

鼓勵生育,應增加婦幼醫療補助

   黃閔照醫師說,國人多期待能及早發現胎兒更多可能的問題,但實際的狀況是,政府相對給孕產婦的補助福利少,婦產科的給付也低,因此越來越少醫師願意投入婦產科,服務台灣婦女。  

 

   黃閔照醫師說,在鼓勵提升生育率的同時,應該要增加婦幼生產醫療的補助,讓孕婦不會因需要的產檢、生產及醫療而荷包大失血,政府也應多重視衛生教育,初步調查顯示,僅有三成的孕婦會細看「孕婦健康手冊」,更重要及需要的衛教,應是一對一的方式,由醫護人員及營養師建議適當的營養、運動及控制體重,可避免早產或其後併發症的風險,等於節省不必要的醫療支出。然而現在的衛教工作多是醫院自己補貼人力來進行,工作負荷大,並非長久之道。  

 

   黃閔照醫師並提到,從長遠來看,提高婦產科生產給付,才能吸引更多年輕醫師投入婦產科,畢竟產科醫師是24小時待命,壓力大,即便假日、半夜都不敢出門,不敢隨意休息。所以要鼓勵生育,政府應有更多實質的作為。

 

嬰兒與母親 8月號 NO.418

採訪撰文/劉惠敏
諮詢/台大醫院產房主任 徐明洸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黃閔照
企劃編輯/張玉櫻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 http://www.didimeme.com.tw/planet/view.article.php/12651/b#

長庚醫院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懷孕4到6個月的初孕婦,孕期時沒做凱格爾氏運動者,比有做此運動者,產後6個月高出近一倍的尿失禁發生率。
 

長庚醫院婦女泌尿科主治醫師梁景忠說,婦女懷孕20周時,最好就開始做凱格爾氏運動,但有多胞胎、高血壓、糖尿病、妊娠毒血症、子癲前症、血液疾病和早產高危險群等孕婦不宜做。

四成台灣孕婦會在孕期發生尿失禁,越接近預產期比率越高。有些孕婦擔心開刀或吃藥,會危及胎兒健康,常默默承受尿溼褲子,後來甚至會陰部產生皮膚病,或泌尿道感染。

生產會使骨盆組織受傷,但有些剖腹生產婦女也會出現,有些學者主張懷孕也可能傷害骨盆組織,建議應在生產前,就治療尿失禁。

長庚醫院找了300名懷孕4到6個月的孕婦,其中一半的人,每天做骨盆底肌肉的凱格爾氏運動,至少做3個月;另外,每個月還接受物理治療師指導,做雙腿分開、加強骨盆底肌肉收縮等動作。結果發現,有做凱格爾氏運動的孕婦,懷36周出現尿失禁比率為34%,產後6個月為16%;沒做的孕婦,懷36周尿失禁為51%,產後6個月的27%,結果已刊登在國際婦女泌尿學雜誌(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y Journal)。

【2011/07/22 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EA6658D19C1C4E1A

有人說胎動就像肚子裡有蝴蝶飛過、像小球在肚子裡滾動,雖然感受不盡相同,但是心中那份喜悅與感動對所有媽咪來說都是無法言喻的甜蜜,而胎動紀錄,也提供了媽咪一個和寶寶互動的管道,不妨現在就拿起紙筆,紀錄妳與寶寶的感動時

胎兒健康重要指標
認識胎動
萬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仇思源表示,簡單來說,胎動就是寶寶在媽咪肚子裡活動所產生的震動,而這些動作包含了翻滾、伸直手臂和胎兒呼吸等情形。通常懷孕到第五個月左右,媽咪們就可以感受到寶寶的活動,不過,第一次感受胎動的時間,會依照每個人不同的情況而定,仇思源醫師表示,懷第一胎的媽咪大約在18-20週時可以感受的到胎動,如果已經是第二胎,因為比較有經驗了,感受胎動的週數差不多在16-18週。
 
有些人也會好奇的想知道,媽咪們可以感受到寶寶在肚子裡的動作嗎?長庚醫院林口總院產科主任鄭博仁醫師表示,其實媽咪們是分辨不出胎兒到底在翻滾還是爬行,主要是以超音波來觀看,大約10週左右就可以看得到寶寶在子宮內活動的狀況,不過那時候子宮壁太厚,媽咪還感覺不到,懷孕28週時羊水比較多,這時候測胎動,寶寶動作都會比較明顯,主要是看羊水跟胎兒的比例,有時候媽媽會感覺肚子有咕嚕的聲音,就是胎兒翻動而產生的羊水聲音。
 
此外,每位媽咪感受到胎動的時機點也不太相同,仇思源醫生進一步說明,通常因為早上上班忙碌的關係,媽咪比較感覺不到寶寶的活動,通常要等到晚上休息,身心比較不緊張的時候才能明顯感受到胎動,所以很多人都會以為寶寶是不是只有晚上才會動,事實上寶寶是隨時都在動的喔!
 
胎動測試 幫助媽咪掌握寶寶
由於胎動可以說是寶寶健康的象徵,許多媽咪會藉由紀錄胎動來了解寶寶的狀況,仇思源醫師表示,寶寶在子宮內活動的次數,一天下來大約要有150200下才算正常,不過,一般人不可能將寶寶的活動紀錄的這麼精準,所以如果媽咪想要測試胎動,可以先喝一些甜的飲品,讓血糖升高,接著輕輕的搖動肚子,稍為刺激一下寶寶,再讓自己舒服的平躺紀錄,如果半小時內寶寶有動到2-3次,就算是正常。如果一段時間過後一直都沒感覺到寶寶在活動,媽咪們就需要到醫療院所求助醫生,醫療人員會以胎兒監視器來診斷寶寶的情形。
 
為了方便媽咪每天記錄寶寶的活動,有些醫療院所會提供胎動紀錄表,讓媽咪可以在家中自行紀錄,鄭博仁醫師表示,目前長庚醫院就有提供這項服務,一般來說,產前胎兒健康監測有分等級,第一種是無侵襲性的,也就是利用「胎動紀錄表」,靠著媽咪跟寶寶互動,就像做運動一樣每天紀錄,第二種則是用「胎兒監視器」來檢視胎心音以及胎盤功能,第三種是進一步以「超音波」及「都卜勒」監核臍血流,做更深入的檢查,因此,簡單又無侵襲性的第一種方式最適合媽咪了。而胎動紀錄表在每次產檢時,媽咪可以帶給醫生參考,藉由胎動醫師可以間接了解胎兒的情形,如果胎動減少,媽媽確實有依照正常的程序紀錄胎動,此時醫師可以藉由這些數據評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不過鄭博仁醫師強調,醫生本身也要了解胎動對孕期檢查的意義,如果過度解讀紀錄表,反而會造成孕媽咪心裡負擔。
 
仇思源醫師還談到,目前市面以及網路上都有販售「胎兒心跳紀錄器」(亦可稱為胎音器),有些媽咪也會自己買來監測寶寶,聽聽寶寶的心跳,不過,不管是用什麼方式來確認寶寶的健康狀態,這些紀錄資料只能做為評估的一部分,如果發覺寶寶有異狀,還是要到醫院做深入的診斷檢查比較安全。
 
胎動好像有異常 怎麼辦?
當媽咪在測量胎動時,有時候會因為寶寶動的不多或是次數明顯減少,擔心是否有異常狀況發生,仇思源醫師表示,通常胎動並不是醫師主要評斷寶寶異常的依據,一般還是會以媽咪們是不是有產生落紅、出血等情況來判斷,或是藉由抽血和超音波的方式來檢查寶寶的狀況。不過,由於胎動是寶寶讓媽咪能掌握自己的信號,所以媽咪可以留意幾項導致異常胎動的原因,第一當媽咪因為生病發燒時,子宮的血流量會減少,此時寶寶會顯得較安靜,此時媽咪只要盡快到醫院看診即可。第二當寶寶發生臍帶繞頸或打結的情形,寶寶會產生急促的胎動,經過一段時間後又突然停止,一旦有這種情況出現,媽咪就要立即就診,以免耽誤時間,其他還有包括胎盤早期剝離、寶寶先天異常等原因都會造成異常的胎動。
 
另外,仇思源醫師也提醒媽咪,許多人一聽到「臍帶繞頸」就會很憂慮,其實大約50%-60%的寶寶會有臍帶繞頸的問題,但繞頸窒息的情形並不常見,假如媽咪因為擔心導致失眠睡不好、吃不下,提供給寶寶的營養下降,反而比較會導致寶寶健康產生危機。
 
寶寶的胎動解析圖:
旋轉、仰身、縮緊身體、跳躍、爬行、打嗝、掙扎
 
嬰兒與母親 7月號 NO.417
採訪撰文/林君育
諮詢/萬芳醫院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 仇思源
長庚醫院林口總院產科主任 鄭博仁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