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產後保養 (9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引用自: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1.php?catid=2&subid=4&cid=788

 

身體剛完成了一件大任務,首先就是要讓身體好好休息。

A 頭部問題
B 臉部問題
C 腰腹部問題
D 胸部問題
E 下腹部問題
F 泌尿生殖器官、臀部的問題
G 腳部問題
H 其他問題

 

 

A 頭部問題
掉毛情況增加
產後掉髮是由於荷爾蒙或壓力等所引起。母親的身體為了哺乳分泌很多荷爾蒙,而使基礎代謝的荷爾蒙功能變弱,所以才會掉頭髮。不過,這都是暫時性的問題,情況會慢慢好轉。
 
另外,飲食均衡也有助改善掉髮情形。這時請避免食用動物性脂肪或添加物很多的加工食品,而要多吃富含具保健頭髮功能的蛋白質、碘,如黃綠色蔬菜、小魚、大豆製品、黑芝麻等食品。
 
此外,頭皮的膚質也在改變,建議使用產前、產後專用的洗髮精,或多做保養。這個時候頭皮屑也變得比較多,所以要多勤於洗頭。
 
白頭髮增加
本來就很在意長出白頭髮的人,生完之後白頭髮可能還會更明顯。這是因為荷爾蒙失去平衡,缺少麥拉寧色素所致。
 
本來白頭髮就多的人,生完孩子之後還會長更多。剛生完沒多久時皮膚很敏感,染髮的話還是盡量避免為宜。換個髮型,讓白頭髮不那麼明顯,或是多吃些保護頭髮的黃綠色蔬菜、小魚、大豆製品、黑芝麻,也是不錯的解決之道。
 
貧血、頭暈目眩
剛生完時容易引起貧血,原因包括血液中紅血球減少、生產時出血所以暫時性地血液變少,或是因為哺乳使得鐵質流失等。
 
改善的方法就是多攝取鐵質,讓三餐攝取均衡營養。如果這樣還是沒有改善,可到醫院請醫生幫妳開鐵劑。
 
雖說可以吃鐵劑來補充鐵質,可是從食物當中來獲取營養還是最好的。提醒自己要多吃羊晒菜、菠菜、小白菜及豬肝等。一般而言產後一個月左右情況就會好,不過,改善程度可能會狀況的不同而有快慢之別。
站起來或久站時會頭暈(腦部貧血)
產婦生完後,會因荷爾蒙不平衡,或是鐵質攝取不足等而導致自律神經不穩定。此外,送到腦部的血液也減少了,所以就容易引起突然站起來或久站時會頭暈的情形。
 
這些原因幾乎都和睡眠或疲勞有關。頭暈的情況只是暫時的,無須過於擔心,不過,仍要多提醒自己攝取均衡飲食,並且要生活規律。如果頭暈情形嚴重,覺得眼前景象一直轉個不停,或是伴隨想吐的感覺時,就要去看醫生。
 
視力退化
產後疲勞有時會導致產婦暫時性視力退化。另外,夜間哺乳也會引起睡眠不足,視力退化的問題。
 
不過,通常只要去除疲勞,待體力恢復後,視力就會回復正常,所以可不必擔心。但是如果過了兩三個月之後視力都沒有好轉,就很有可能有其他原因,請去看眼科醫師為宜。
 
頭痛
生完孩子後有時會有頭痛的問題,原因出在荷爾蒙的平衡出現變化、睡眠不足、疲勞、哺乳或抱小孩導致肩膀酸痛等。
 
改善的方法是,如果有人可以幫忙家事的話就請人代勞,自己多多休息,或是寶寶在睡的時候也一起午睡,以多增加睡眠量。另外,也建議可以多做肩膀的按摩、加入些泡澡用品泡泡澡等讓自己休息一下。
 
●  安眠穴
位置:在脖子周圍稍微凹陷的地方有穴道,對於肩頸酸痛導致的失眠很有效。
 
手法:手心環抱頭部後方,用大拇指輕壓。
B 臉部問題
皮膚乾燥
有的人受到荷爾蒙的影響,產後皮膚依舊乾裂沒有改善,不過,斷乳之後就會就會慢慢好轉。此外,產後由於新陳代謝變得活潑,皮膚容易堆積污垢,所以洗臉時要輕一點。洗面乳要選低刺激性的,搓揉後起多點泡泡時再開始洗。基礎化妝品則可選擇有
保濕效果的角素成分、MF天然保濕因子,或可補充神經醯胺(ceramid)的產品。
 
食欲旺盛
產後由於懷孕期間常吃零食的習慣還沒改掉,或是由於妊娠糖尿病等攝取食物受到限制,所以有時候生完孩子食欲就變得很大。
 
哺乳期間還是會消耗很多熱量,所以不必太在意,可是斷奶、不再哺乳之後就要小心了。另外,有乳腺炎症狀的人等,吃太多時會導致漲乳、疼痛等情形發生,要多注意少吃點零食,一天三餐要好好吃。
 
另外,由於產後憂鬱,或因對照顧小寶寶還不習慣因而感到壓力時,也容易有吃得太多的情形。偶爾請別人代為照顧寶寶,和朋友出去逛逛街買買東西等,紓解自己的壓力也是很重要的。
 
牙齒痛
產後一個月左右,身體都會受生產的影響而很敏感。因此看牙齒時的不舒服或牙痛會拖得很久。建議妳還是依自己的體能狀況做緊急處理,等到體能回復了再去一般的牙科做治療。
 
此外,為了避免蛀牙,平常就要好好刷牙。吃完東西十五分鐘內就去刷牙是最理想的。刷牙時細心地刷,花久一點時間慢慢刷。選擇含氟的牙膏對於預防齬齒也很有效。
 
耳鳴
耳鳴症狀看似簡單,其實原因很廣,和內臟功能退化、營養不足、高血壓等都有關。如果兩三天內會自己痊癒,就不需太過擔心,放著不管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不過,如果症狀持續一段時間,或者本身有高血壓,又或是併發頭痛、頭暈等症狀時,就要多注意了,請盡早就醫。
 
眼睛模糊、充血
眼睛模糊、充血是由於產後疲勞所致。不習慣照顧寶寶、或孩子半夜大哭會導致妳睡眠不足,進而累積疲勞。這個症狀幾乎都只是暫時性發生而已,不必太過擔心。最好是寶寶睡覺的時候妳也一起睡,才能解決睡眠不足的問題。
 
這個情況長久下去可能會導致肝功能降低,並引發相關的症狀,有時還會使視力減弱,如果不放心的話,請接受醫生的診療。
 
黑斑、雀斑的去除
懷孕期間長出的黑斑、雀斑在產後三個月、照顧寶寶有一個段落之後就會慢慢好轉。原因幾乎都出在懷孕期間荷爾蒙分泌導致麥拉寧色素增生所致,所以黑斑、雀斑絕大部分都會慢慢消失。
 
妳除了可以採取盡量避免紫外線直射,多吃蔬菜水果等對策外,也可多注意肌膚美白的護理工作。
 
C 腰腹部問題
產婦憂鬱
很多媽媽在產後都會因荷爾蒙失調,及第一次帶小孩而出現精神上不穩定的情形。他們常會沒有什麼原因就覺得煩躁、想哭或憂鬱。
 
這就稱為產後憂鬱(Maternity Blue)。除了動不動就想哭、覺得憂鬱之外,另外,還有頭部很沉重、身體酸軟無力、容易疲勞等症狀,每個人會出現的症狀或程度都不一樣。不過,凡是都很仔細認真、責任感強、對什麼事情都全力以赴的人比較容易出現這種情形。
 
照顧寶寶或做家事都不要追求完美,讓自己悠閒一點,不要一個人扛起所有的責任,而要請爸爸或家人多幫忙。此外,打電話給知心好友聊聊,或是喝茶談天等,都能讓妳轉換心情。如果即使這麼做了,還是覺得心裡不安的話,請向醫生求助。
 
產後憂鬱症
產後三天內發生煩躁不安等精神上不穩定的情況稱為產婦憂鬱(Maternity Blue),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這在兩週內就會好轉,所以還不需那麼擔心,只要多注意轉換心情即可。
 
可是,如果這種情形持續兩個月以上,就會導致極度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睡不好、絕望感、對孩子沒有興趣等情況。這種症狀會妨礙日常生活,所以需要有專家的協助。
 
要治療憂鬱症,家人的關懷照顧是最重要的。很不舒服的時候,就請家人代為照顧寶寶和做家事,相信他們也會樂意支持妳的。
 
手麻
由於產後荷爾蒙的影響等身體有水腫的情形時,半夜或凌晨時手腳就會發麻,有時還會發生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或風濕。水腫時,手腕和腳踝的淋巴腺遭到壓迫,所以才會麻。
 
可以採取的對策包括減少鹽分攝取量,多喝水、按摩患部等,若症狀好轉,而且血壓也都正常的話,就沒有什麼大問題。可是如果已經過了產褥期,還持續有發麻的情形,就要請醫師診斷了。有胸痛或是剛起床時手麻的人也可能有頸椎間盤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的問題,這時還是就醫為宜。
 
肩膀酸痛
手腕放下來時的這個動作,身體體重的百分之十左右會對頸部到肩膀間的肌肉筋骨造成壓力。帶小孩的媽媽常常要把孩子抱起來,或背到身後,所以容易肩膀酸痛。
 
讓肩膀上下運動、轉動肩關節,或是洗澡時用蓮篷頭沖擊肩膀部位等讓血液循環流通,肩膀酸痛的情形就會好轉。此外,多做做體操(可參考本書「讓腰部、肩膀更舒服的伸展操」),讓肩膀的肌肉更結實,也很有效。
 

手腕或手心疼痛(肌腱鞘炎)
很多媽媽哺乳或懷抱小孩時對手腕會造成負擔,或是擠乳汁時不小心弄痛自己的手掌,生完寶寶後都來醫院求診,結果都是肌腱鞘炎。
 
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的影響,或是一直在靜養所以肌肉會變得較無力。可是產後不久,在肌肉無力的情況下再抱小孩長時間用力的話,就容易發生肌腱鞘炎。
 
使用電動擠乳器,或是抱小孩時,一樣都要小心不要讓相同的肌肉部位用力過度。如果這樣還是覺得不舒服,請到整形外科尋求診斷。
 
手腕腫、痛
剛生完不久時,手腕腫、痛可能是生產時用力過度所導致的後遺症。可是產後過了一星期還不好,那就有可能是風濕症了。這時建議接受專門醫生的診療,有的病的症狀也會出現類似的症狀,還是要請醫生仔細診斷為宜。
 
腰痛
在生產的時候擴大的骨盤形狀已經扭曲,產後即須回復原來的大小,另外抱小孩、哺乳時都會對腰部造成負擔,所以會造成腰痛問題。
 
腰痛很難治好,所以哺乳或抱寶寶的時候要盡量採取不會對腰部造成負擔的姿勢,或是多做產褥體操、散步等,讓身體慢慢適應。不過,如果還是疼痛的很厲害,就有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症,請接受骨科或復健科的檢查。
 
閃到腰
產後韌帶比較鬆弛。此外,由於照顧寶寶還抓不到要訣,有時候不小心就會閃到腰。因此要將寶寶抱起來的時候,須注意不要對腰部造成太大負擔,而技巧就是腰部不要用力。
 
閃到腰的症狀有的輕有的重,有的幾個小時就會好,有的則要兩至三天。不過,不論時間長短,幾乎都有發炎的症狀,所以可以先用冰袋敷著,之後再用熱水敷,這樣會比較好。
 
※在抱寶寶的時候,慢慢站起

※在拿棉被的時候一腳先跪著,拿起棉被後再站起
 
流汗
產後和懷孕期間一樣,也會汗流不止。產後身體會排會懷孕期間所積存的過多體液,因此容易出汗,這種現象又稱為產後多汗。
 
關於這個問題,停止哺乳荷爾蒙會重新獲得平衡後自然就會好了,沒有什麼問題。不過,若是有乳頭裂傷或是汗流太多導致發生濕疹等皮膚的問題時,可能會有感染細菌的危險,這時請勤擦拭以保持清潔。
 
D 胸部問題
乳頭、乳暈變黑
懷孕期間和生產後,乳頭會為哺乳做準備,並因為麥拉寧色素的關係而變黑,此外,腋下還有肚子的附近等部位也一樣會有變黑的情形。這是身體自然的變化,哺乳期間過後就會慢慢變回來,不用擔心。
 
乳暈變大
懷孕期間和生產後,乳頭會為哺乳做準備而變大。有人說這是因為要讓寶寶容易找到乳頭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變化。哺乳期過後就會回復原來大小,不必擔心。
 
腋下、肚子兩邊有硬塊(副乳)
乳房開始膨脹變大後,腋下或小腹上就會長小硬塊或膨脹起來的東西,稱為副乳。本來哺乳類動物的乳房就有很多,只是人類後來進化到只剩兩個乳房而以。這個副乳就是進化的證明。有些人月經來時,會長小硬塊,或是會痛。
 
小硬塊很大,或是會痛時,可以用冰毛巾冰鎮,或是稍微按摩一下。有時候乳汁可能會從這些地方流出來,不過,絕大部分的副乳是沒有母乳可流出的出口的,所以疼痛的時候,很有可能是乳汁滯留在這些地方造成乳腺炎,這時請向醫師求助。
 
乳頭流出分泌物、長出一粒一粒的東西
哺乳期間乳頭容易累積污垢,或是長出一粒粒的東西,即有可能是濕疹。每個媽媽多多少少都會長的,沒有必要擔心,可是如果污垢或分泌物長久堆積的話,不僅寶寶吸奶時不衛生,也容易造成乳腺炎。
 
想要順利地哺餵母乳,就要勤於清潔保養乳房。在洗澡的時候,可以用柔軟的布沾些橄欖油等,擦擦乳頭,按摩一下。
 
乳汁不夠
原因可能出在壓力以及哺乳次數減少等。因為一般是要乳頭受到刺激,荷爾蒙開始分泌時,才會開始產生乳汁。
 
有個秘訣就是產後兩週內,常讓寶寶吸奶(就算沒有乳汁也一樣),這樣就可以讓乳汁源源流出。另外,大腦皮質傳送的刺激也會造成很大影響,所以當感到壓力或煩惱時也會壓抑母乳的流出。記得要多聽音樂等,轉換自己的心情。
 
另外,當一邊有乳汁,另一邊卻沒有時,可在餵奶時先餵乳汁少的一邊,之後餵另一邊,三至四分鐘後再換另一邊,幾分鐘就換一次,如此一來情況就會慢慢有所改善。
 
乳房漲痛
哺餵母乳時,要比懷孕期間更重視營養均衡,並配合母乳哺餵的情況做些調整。尤其是產後三到五天很容易有漲奶的情形,這時要少攝取水分、熱量和糖分。若小硬塊會疼痛,或是因乳腺炎而有發燒症狀時,也要做相同的飲食調整。
 
反過來說,若乳汁分泌不足時,要提醒自己多喝開水或是魚湯、清淡湯類或蔬菜汁等湯湯水水的東西,增加水分攝取,乳汁就會比較多。
 
長出小硬塊
長在乳房的小硬塊將近九成都是乳腺症等良性的硬塊。如果還在哺乳期,很有可能是母乳淤滯,引起乳腺炎所致。要改善這個問題可以讓寶寶將淤滯的乳汁吸掉,或做按摩來舒緩。
 
如果是乳腺症引起的小硬塊,則有可能是受到女性荷爾蒙的影響所致(尤其是雌激素),所以會有月經快到時變大,月經結束時就變小的特性。這種情況大部分和母乳淤滯一樣,做一些按摩就可以改善,但若伴隨有疼痛感或發燒症狀時,就要請醫生診斷。
 
乳頭受傷
有時寶寶吸奶會吸到媽媽的乳頭受傷起水泡,或甚至是發生乳頭龜裂的情形。如果細菌從這裡趁虛而入,可能就會引發乳腺炎。
 
這時可以改變餵寶寶喝奶的方式以解決問題;或者也可以向當初待產的婦產科醫院的護理師請教。
 
乳房腫、痛、發熱(乳腺炎)
乳房有紅、腫、痛等現象時就是罹患乳腺炎。乳腺炎是由於乳腺受到阻塞,或乳頭受傷發生細菌感染所致。
 
預防或解決辦法就是從改善哺乳方式著手。首先哺乳前將手和乳房洗乾淨,然後按摩乳房,好讓寶寶能順利喝到奶。盡量讓寶寶頻繁地吸奶,而且吸得很足,這樣初期的乳腺炎症狀就能得到舒緩。
 
不過,如果疼痛劇烈,並有發燒、發冷等病狀嚴重時,就必須要早點到婦產科醫院接受治療。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1.php?catid=2&subid=4&cid=1107

 

 

採訪╱張玉櫻
諮詢╱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鄭芳騏
             振興醫學中心營養師 鐘子雯
 
「孕期一人吃兩人補」、「產後如何吃才能恢復身材又營養足夠呢?」這是不少孕媽咪及產後媽咪擔心的問題。不知平日的飲食是否夠提供胎兒發育所需的完整營養?哺乳媽咪是否能提供營養充足的奶水?是否需額外攝取營養補充品?又該如何選購營養補充品?就讓專家來告訴您!

 

 

懷孕期間需要補充營養品嗎?
正常飲食+1顆「孕婦綜合維生素」+500㏄牛奶就夠了!
一般而言,醫師或營養師都會跟孕婦說「從食物中攝取均衡營養就好了」,但孕媽咪常會疑惑「我這樣吃夠營養嗎」?振興醫學中心營養師鐘子雯建議,除了日常飲食之外,孕媽咪不妨每天吃一顆「孕婦綜合維生素」,其中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葉酸等就已足夠了,但唯獨「鈣」的攝取量還是不足,因為孕婦一天所需鈣質約為1000〜1200mg,但一顆孕婦綜合維生素卻只有250mg,所以還差了約750〜950mg;扣除飲食中也含有鈣質,建議孕媽咪一天要喝500㏄的牛奶(牛奶的㏄數約等於mg數),這樣就能攝取到足夠鈣質,可供胎兒成長所需。
 
此外,媽媽奶粉也是很好的選擇,有豐富的營養素及優質蛋白質,對擔心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孕媽咪很不錯;但是媽媽奶粉的熱量與營養比一般奶粉稍高,注意不要過量,以免體重增加太多唷!此外,一樣要注意營養素含量,若喝多了或同時又加一顆「孕婦綜合維生素」,可能會造成營養素過量;建議對照表一,自行計算一下是否過量!
 
攝取單獨營養素,注意不要過量!
鐘子雯營養師提醒孕媽咪,若單獨攝取某種營養素,要注意不要過量!因為若是脂溶性維生素(例如A、D、E、K)攝取過多,會蓄積在體內,對胎兒有危險性;若是水溶性維生素(例如B群、C)攝取過多,則會流失,因此多吃無益。
 
產後坐月子應分階段調理
至於生產之後該如何調理與補充營養呢?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鄭芳騏表示,做為一名女性,一生中有一次做媽媽的經歷,才算是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而如何「坐月子」?是每一位新手媽咪首先要面對的課題。所謂「月子」是指胎兒、胎盤娩出後,到產婦身體機能和生殖器官復原的一段時期,一般需要6〜8週。醫學上將這段時間稱為「產褥期」,民間俗稱「坐月子」,應分階段調理:
 
第一階段(產後第一週):
生化湯是婦女產後常用的方劑,能化瘀生新,也能調節子宮收縮,幫助子宮復舊。一般於產後第2~3天開始服用,通常服用5~7帖即可。
 
此期三餐均衡攝取,食物以清淡為主;而由於產後7天內傷口未癒合,因此禁吃麻油或酒料理的食物,可配吃香菇雞湯、鮮魚湯、玉米排骨湯、豬肝湯、海鮮粥等蛋白質高的食物。
 
第二、三階段(產後第二、三週):
可服用補血、養血加些補氣的中藥,如當歸、川芎、黃耆、黨參、山藥、茯苓等,幫助子宮內膜修復,利水消腫。
 
產後第8~13天可以開始酌吃麻油料理食物,如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仔、杜仲腰仔湯等。
 
第四階段(產後第四週):
此期若未調理得當,則易掉髮、腰酸背痛、早衰、月經失調,可服用八珍湯補氣養血,加補益腎陰陽之品,如杜仲、首烏、黃精、巴戢天等。可恢復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幫助卵巢功能恢復及骨盆腔復原;強化骨盆肌肉群,避免骨盆子宮及陰道壁下垂鬆弛;補肝腎、強筋骨,避免日後腰酸背痛。
 
藥膳調理有八珍排骨湯、麻油炒紅蟳等。
 
注意不要補過頭!
產後膳食以吃得下、睡得著、大小便正常為原則。若有口乾舌燥、身熱多汗、煩燥難眠、便秘、痔瘡、傷口疼痛等現象,表示吃太補上火了,需暫停一切補品的進食。
   
★剖腹產後應避免產氣食物?
鐘子雯營養師表示,很多剖腹產的產婦,因為怕脹氣,所以很多東西都不敢吃,例如奶、蛋、黃豆製品、豆類……,而這些都是蛋白質類,吃太少又怕影響傷口恢復。因此建議若產後有正常排便,就代表腸胃恢復蠕動了,可以不需限制那麼多。重要的是要下床走動,才能讓腸胃蠕動恢復更快,也比較不會有脹氣問題。
 
孕期、產後選購營養補充品的建議
想要買期或產後營養補充品,要怎麼買、怎麼吃才安心呢?鐘子雯營養師提出以下項建議:
‧若是單一劑量,要注意是否過量,且不要服用重複劑量的營養品,以免濃度過高,反而對胎兒不利。
‧有些親友贈送的營養品,若不清楚成分及使用方法,應打電話問原廠或婦產科醫師、營養師,以確保胎兒健康及安全。
‧正常飲食所提供的營養素,才是最主要的來源,而不是每天光吞綜合維生素或喝媽媽奶粉就可以了!
‧選購大品牌,比較有保障。
‧注意商品合格標示、包裝完整性,以及劑量、成分、製造日期、保存期限是否標示情楚。
‧無論是期綜合維生素或媽咪奶粉,都適合在孕期及哺乳期補充媽咪營養。
 
結語
肚子裡育著胎兒的媽咪,以及產後的新手媽咪們,一定要把握好此特殊時期,為自己及baby的健康打好基礎,祝您能享受一段愉快、安全、健康的期及月子生活。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www.baby-mother.com.tw/

 

產後的婦女特別容易出現各種酸痛,台北市立中醫醫院主治醫師劉桂蘭表示,由於產婦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身體狀況本來就比一般人虛弱,再加上醫院裡的冷氣較強,如果疏忽了做好保暖的工夫,「風寒」便會趁虛而入,而一旦出現了各種酸痛時,又該如何幫媽咪們減緩疼痛呢?請看以下提供的各項「絕招」。

 

如何進行按摩運動?
 

 
按壓的手法:
以手指的指腹部位按壓,切勿以手指甲按壓,以免抓傷產婦。通常最常採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根手指頭。

按壓的時間:
每天固定一個時間進行,一個穴點每次按壓以十次為原則。
劉桂蘭醫師表示,婦女產後身體各部位發生疼痛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身體出現「血虛」、「血瘀」、「腎虛」、「風寒」四種現象。

1.血虛
外在表徵:患者容易有關節疼痛、酸痛、有麻木感、臉色蒼白、頭昏、心悸、怕冷、氣短乏力、脈搏細弱的情形。
按壓穴道:血海穴
按摩位置:屈膝,在髖股內側上緣上2吋(三隻手指頭寬)、股四頭肌內側隆起處取穴。

2.血瘀
外在表徵:患者容易有下肢痛、下肢腫脹、皮膚發紅及僵硬的情形。
按壓穴道:阿是穴
按壓位置:輕輕一碰就會疼痛的部位。

3.腎虛
外在表徵:患者容易有腰部及背部酸痛、腳跟痛、眼眶呈暗黑色、頭昏、耳鳴、夜間頻尿的現象。
按壓穴道:太谿穴
按壓位置:平齊內踝高點,在內踝後緣與跟腱內側前緣之間凹陷處取穴。

4.風寒
外在表徵:患者容易發生疼痛延伸到各個關節,沒有一固定部位,因而導致「屈伸不利」的情形,並有如椎心刺骨的劇痛、患部怕吹風的現象。
按壓穴道:腰陽關
按壓部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5.其他
除了以上四種常見的按摩法之外,關於下腹痛、手腕、肩部酸痛、頭痛、頸部酸痛的治療方法如下:

  1. 下腹痛
    按壓穴道:四滿
    按壓位置:仰臥,在肚臍下2吋、旁開0.5吋處取穴。

  2. 手腕痛
    按壓穴道:腕股
    按壓位置:在手腕腕骨前方,三角骨前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3. 肩膀酸痛
    按壓穴道:肩楀
    按壓位置:上臂平舉時,肩部出現兩個凹陷,在前三、四肩楀棘後面的肩嵺取穴。

  4. 頭痛
    按壓穴道:太陽穴或風池穴
    風池穴位置:自頸部凹陷向上置頭顱處取穴。

  5. 頸部酸痛
    按壓穴道:肩井
    按壓位置:肩部與頸部接連處突起的中間。

各部位酸痛破解
 

產後的婦女特別容易出現各種酸痛,尤其以腰部、足部、肩部、手腕、膝蓋…等部位所產生的酸痛、疼痛最困惱婦女,台北市立中醫醫院主治醫師劉桂蘭表示,產後婦女容易感到身體各部位酸痛的原因,乃是因為「產後風」所造成。何謂「產後風」呢?即是因生產所造成的疼痛現象,多數是因為在生產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保暖的工夫所造成的結果。

頭痛-產後婦女容易發生頭痛的原因,大多來自睡眠不足及精神壓力過大。

  • 頭部按摩法1
    用兩手的食指或中指指腹慢慢按壓太陽穴,約十次左右,且需注意力道不可過重。

  • 頭部按摩法2
    妻子仰躺,丈夫跪坐在妻子頭部上方,並以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腹部位輕輕按壓妻子耳後的風池穴,(即為自頸部向上至頭顱凹陷處),按摩十次左右。由於穴道受到刺激,自然便會紓緩頭痛的現象。

    頸部酸痛-長時間低頭做家事或維持同一個姿勢看書、打電腦…等都容易引起頸部酸痛。

  • 頸部按摩法
    丈夫在妻子的後方,夫妻雙方可採跪姿或坐姿,丈夫單以大拇指或併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按壓妻子的肩井穴(即為肩部突起的中間處)約十次。但須特別注意孕婦不可採用此法,因為據中醫師的說法,如果按壓的力道過重容易引起流產。

    肩膀酸痛-長時間做家事、提重物、抱小孩都容易造成肩膀酸痛。

  • 肩部按摩法
    妻子抬起肩膀並將上臂平舉,丈夫用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輕輕按壓肩膀的肩楀穴(即為平舉上臂,肩膀所出現的兩個凹陷,前三、四肩楀及後面肩繆處)。

    手腕酸痛-長時間做家事、抱寶寶容易造成手腕疼痛,即所謂的「媽媽手」。

  • 手腕按摩法
    丈夫以大拇指指腹輕輕按壓妻子手腕內側腕骨前方、三角骨前線的赤白肉際處,約十次左右。

    手指酸痛-天氣寒冷,受到冷空氣侵入,手指的末梢神經的血液循環較差,容易被凍傷,因而產生手指頭酸、疼痛的情形。

  • 手指運動法
    隨時隨地利用時間做手指的收放運動,兩手握緊拳頭再鬆開,並儘可能伸直手指頭,藉此加速血液的循環。也可利用以手指轉動球類的方式,訓練手指頭的靈活度。

採訪/余靜雯
指導/台北市立中醫醫院主治醫師 劉桂蘭
攝影/麥叔叔攝影公司 蔡輝長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www.didimeme.com.tw/planet/view.article.php/5340/b

 

文/胡偉敏

傳統觀念中,產婦一定得好好「坐月子」,否則會影響後半輩子的健康。但到底什麼是「月子」,「坐」的過程又該注意什麼?多數人都一知半解。

 

 

其實,一般人所說的「月子」,醫學上稱為「產褥期」,是指產婦從胎兒娩出到身體恢復至孕前狀態的一段時間。正常情況下,產婦約需6週的時間,才能讓整個生殖系統逐漸恢復,所以,產後的6週就是大家熟知的「月子」,如果恢復得不好,的確會影響身體健康。

生理方面,產後第二天,子宮底通常仍高於肚臍,每天約下降一公分,10天後可恢復在骨盆腔內;如果要恢復至孕前原狀,一般需要6週。子宮恢復初期,由於強烈收縮,所以會有「產後痛」,約3至4天後即可消失。

其次,在惡露量上,前2、3天量較多且腥味重,顏色鮮紅;5、6天後至產後10天量較少、顏色逐漸變淡呈紅褐色;10天後顏色淡黃,此種情形,有時可維持2至3個星期。

另外,產後2至3天內開始有量少微黃的乳汁分泌,稱為「初乳」,其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抗體,可幫助胎便排出,所以產婦應及早以母乳哺餵嬰兒。

產後婦女因為尿量增加、出汗較多,容易有便秘現象,食慾也可能較差,因此飲食方面,應多吃營養高且易消化的食物,同時要多喝水,以促進身體恢復及乳量充足。但切勿只吃高蛋白、高脂肪飲食,要搭配適量的蔬菜、水果。

長輩們多半會準備麻油雞或人參給產婦進補,在此須強調,產後一週內嚴禁吃含酒精或參類的補品,否則會影響子宮收縮,造成大量出血,影響傷口癒合。如果是剖腹產者,可多攝取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對傷口疤痕癒合有幫助。

產後運動方面,婦女若未適當運動,長期可能造成腹肌無力、背痛及應力性尿失禁。一般而言,經陰道分娩的產婦第二天就應下床走動,在醫護人員指導下,每天做些簡單的產後體操。若是剖腹生產,自覺吃力的動作可以等到第二週才開始。若有適當運動,大多數產婦會在產後6個月回復懷孕前的體重。

至於性生活,恢復房事最佳時機是產後6至8週,且產後行房最好多一點前戲,尤其先生要多安慰、多鼓舞,產後第一次的進入,必須有充分潤滑才行。另外,產婦若未哺餵母乳,通常產後6至8週即恢復月經,哺餵母乳的人則可能產後第二個月才來月事,甚至遲至第十八個月才來。一旦出現月經,即代表生殖能力已恢復,因此性生活一定要採取可靠的避孕措施,以免在產褥期受孕。

最後,在產後6週左右,「月子」即將結束時,產婦應到醫院作一次產後檢查,以了解身體的恢復狀況。萬一有異常,可以及時得到醫師的指導和治療。

(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婦產科醫師)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www.mama123.com/b/ba/bac/bac_03052002/lower.php3

 

解除便秘危機DIY
1.首先自行評估是否有功能性便秘的幾種致病狀況,若有則加以改善:
˙解除生活壓力
˙多喝水:一天2000毫升是有益的。
˙多吃高纖維食物
˙避免精製食品或加工食品
˙多運動
˙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不需要固定時間去蹲廁所,但是一有便意必須立刻去解,千萬不可拖延。
˙仔細檢視自己平常所服用的藥物是否有可能造成便秘。

 

 

2.若以上幾點都做到了,但是便秘依然存在,此時就要請教醫師了,千萬不要自行服藥,以免傷身或養成依賴的情況。

關於便秘的三個迷思
以下有三件一般人最想知道的有關便秘的醫學常識,順便在此說明。

1.有人必須依賴甘油球才能解便,這樣好嗎?
長期使用甘油球排便,會讓腸道自行蠕動的能力降低,因為每次使用甘油球會讓腸道淨空,此時腸內因為無糞便而毫無便意,結果過了幾天都沒有解便,此時病患又有便秘的感覺,只好再次使用甘油球,最後進入一種惡性循環。因此使用甘油球必須謹慎行之,最好是不得已的狀況下才使用,並避免長期使用。

2.大腸水療排除宿便好嗎?
大腸水療排除宿便,這幾年在台灣社會掀起了一陣騷動,業者廣告詞誘人,最後連衛生署都不得不出面制止不當廣告,而這種方法在腸胃醫學界也一直飽受爭議,因為健康的大腸絕對可以正常的排便而不需依賴水療法;而若大腸本身真的無法順利排便,也應該尋求醫師診療,而不是被動的讓水療來解決問題,若真的如此做,久而久之大腸功能一定會退化,反而得不償失。

3.宿便與肥胖有關係嗎?
宿便會造成體重的上升是毋庸致疑的,不過所增加的是糞便本身的重量而不是脂肪,所以不能說與肥胖相關,而只是體重上升而已,只要調理腸道功能得當,體重可以迅速下降恢復到原本的水準。這一點常是坊間減肥業者宣傳的花招之一,而一時不察的消費者則以高價購買了緩瀉劑,雖然體重可能真的降了一些,不過降的只是糞便的重量,脂肪還是聞風不動。

結語
「便秘不是病,解不出來卻會要人命」!每一位讀者都應關心自己的「身體環保」問題,特別是好發族群的女性朋友,又特別是懷孕中及生產後的婦女朋友,千萬不要讓排便問題成為降低妳生活品質的元兇。其實大部份功能性便秘是可以預防的,只要生活不要太緊張、壓力不要過大、多喝水、多運動、多攝取高纖維質食物、並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即可;不過倘若上述該注意的事項都注意了,但是仍然便秘時,建議您務必尋求腸胃專科醫師的協助,千萬不要自行用藥,以免延誤病情。最後衷心期望所有的孕產婦都可在閱讀本文後身體力行,擺脫擾人便秘的糾纏,做一個快樂的母親。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www.mama123.com/b/ba/bac/bac_03052001/lower.php3

 

衛生署桃園醫院腸胃肝膽內科主治醫師&肥胖防治中心主任 蕭敦仁

產婦在歷經了懷孕的痛苦、生產的疼痛、以及照顧新生兒的夜不成眠,若再加上便秘的煩惱,那實在是令人洩氣而心力交瘁!那麼要如何解除惱人便秘呢?聽聽專家怎麼說……

 

 

你真的有便秘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先瞭解便秘的定義:每一個人對便秘的主觀感覺皆不同,但一般而言,排便次數少、排便時要很用力、解硬便、便量少、解便時會痛、或想解時卻解不出來……等六種狀況是一般人對便秘的主觀定義;但在醫學上較科學的方法是計算每天糞便的量,正常量為35~225克之間,但是臨床上無法真正去秤重,因此目前都使用排便頻率作為便秘之定義,而其正常範圍為從3次/1天~1次/3天皆可。不過因為社會大眾大都認為「每天排便有益健康」,因此只要頻率不是如此者,都有「我是不是不健康」的壓力,希望本文能讓大家瞭解正常排便頻率很廣,不要自己嚇自己、造成壓力,結果反而真的出現便秘症狀了!

在瞭解便秘的定義後,我們應當探究一般人究竟有多少比例有便秘的狀況?美國的全國性調查顯示有2﹪美國人有便秘的問題,而便秘的高危險群為:女性多於男性、老年人多於年輕人、教育程度低者多於教育程度高者、低收入者多於高收入者、有色人種多於白人,由以上討論可知: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及經濟狀況都與便秘的發生與否相關。可惜台灣並沒有相關的研究報告,希望未來能有本地的流行病學報告。

為何會便秘?
造成便秘的原因,一般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器質性便秘
因某種疾病而引起,處理上必須治療根本之疾病才可奏效。
1. 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患者及巴金森氏症病患等。
2. 機械性阻塞:如大腸癌、開刀後之後遺症、脫肛、及子宮內膜異位等。
3. 內分泌異常:甲狀腺機能低下、腦下垂體機能低下等。
4. 代謝異常:如糖尿病、尿毒症、低血鉀症、及高血鈣症等。

二、功能性便秘
1. 缺乏運動:孕婦、產婦、及臥床老人是常見族群。
2. 缺乏膳食纖維。
3. 生活壓力過大而引起。
4. 因藥物治療引致:嗎啡類麻醉藥、抗副交感神經藥物、鈣離子通道阻斷劑、鈣片、鐵劑、含鋁胃藥、諾美婷減肥藥等。

產後容易便秘?
根據一份2001年在西班牙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孕婦便秘者約佔25~30﹪;而另一份發表於2000年在法國及義大利所進行的研究則顯示:生第一胎及第二胎的產婦在生產後一年內便秘的盛行率大約也在1/3左右,而且兩國的比率相似。這麼高的便秘盛行率實在驚人!不過便秘與每個國家的人種及飲食文化有密切關係,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推論國內婦女在產後也有較多便秘的狀況發生,但是期望未來也有相關研究來關懷我們的婦幼健康。

產前產後便秘的主要原因
懷孕時便秘、產後6週內便秘,跟產後1年便秘的機轉並不完全相同,值得我們仔細探討。
1. 懷孕時便秘:多因子宮膨大,壓迫到腸胃道所引起。
2. 產後月子內便秘:飲食多肉類,纖維質嚴重不足。
3. 產後1年便秘:因照顧幼兒所產生的壓力使然。

雖然不是所有懷孕前後便秘皆因上述原因而起,但這些是最主要的因素,若要解決這些狀況,必須對症處理才行。例如,懷孕時必須多進食高纖食物並從事適度運動;而產後月子內便秘則必須將坐月子的補品食物重新考量,不可只注重高油脂、高蛋白的食物而偏廢高纖的青菜及水果;至於產後1年還便秘,則必須適度放鬆心情,不要讓家務甚至工作使妳神經緊繃而無法順利排便了!

便秘對產婦有何不良影響?

1. 產婦在歷經了懷孕的痛苦、生產的疼痛、以及照顧新生兒的夜不成眠,若再加上便秘的煩惱,那實在是令人洩氣而心力交瘁。因此首先面對的副作用是便秘讓妳心情沮喪而憂鬱,有時更會讓妳自覺肥胖不堪而減肥無望。

2. 急性糞便阻塞腸道:這是最常見的便秘之生理副作用,肇因於當糞便因便秘而停留在結腸中過久,會造成水份被腸道過份吸收而變成又乾又硬,此時會出現腸阻塞的症狀而讓下腹疼痛不堪,通常必須至急診室灌腸才可緩解。

3. 而長期的便秘有可能出現以下狀況:
˙慢性下腹疼痛:因糞便在腸道中移動速度過慢所引起。
˙痔瘡:雖然未經學術研究證實,但一般觀念如此。
˙大腸癌:此點也未經醫學研究證實。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引用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6323

 

廣義“月子”是指產後一至三個月,因為胎盤娩出到子宮復舊完成約需6-8週,產婦在這段期間須有適當的休息與調養,以期恢復懷孕前的身心狀態,這段時間便稱為“坐月子”。這段時間是體質調理很重要的時機,在這段時間內調養身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青春期跟更年期並稱體質調養三大黃金時期。

 

 

隨著時代變遷,生活型態與舊有農業時代大不相同,傳統的飲食及養生保健觀念也有些許的修正,就產後保健方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陳玉娟醫師針對以下常見問題說明:

產後吹風:生產後皮膚毛細孔大開,這時如果吹風很容易感受風寒,引起頭痛、肌肉酸痛、筋骨疼痛等問題,俗稱“月內風”,因此建議產後仍需著薄長袖、長褲,戴帽子,避免受風侵襲。

■ 洗頭、洗澡:因為以前的浴室是在戶外,怕產後受風寒,所以不能洗頭、洗澡。現在在室內比較不會有這問題,只要使用熱水,而且全身乾燥、不出汗時再出浴室,避免受風,甚至使用大風藤、一條根等驅風、走筋骨的藥做藥浴,不但個人衛生,連筋骨保健都順便做了。不過原本體質就比較虛弱,易受外感,或月經來時洗頭就頭痛的,陳玉娟醫師仍建議不洗。原則上產後前兩週仍建議媽媽忍耐一下,可以換得日後免受筋骨酸痛及頭痛之苦。

■ 碰冷水:產後碰冷水易導致筋骨受寒,氣血循環不順暢,因此必須使用溫水,洗完後盡快擦乾,包刮盥洗漱口也都是以飲用的溫水為宜。

■ 做運動:產後因為催產素會使骨盆處的結締組織軟化,所以產後如果馬上進行激烈運動,會造成關節韌帶鬆弛,所以產後一至二週只能稍微活動筋骨,老一輩的會說連爬樓梯都不行,但是陳玉娟醫師認為,只要體力負荷範圍,利用束腹帶支撐下適度活動是可以的。

至於房室,古有“百日內忌夫妻交合,犯者終生有病”的說法,因為產後身體復舊需六至八週,所以至少八週後再行房較適宜。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www.didimeme.com.tw/news+article.storyid+186.htm

 

看到很多明星們在產後,生材很快的恢復跟以前一樣的窈窕,令許多剛生產完的媽媽們羨慕不已,相對自己的大腹便便、鬆垮的皮膚,恨不得能像小S、安潔利娜瓊莉等明星一樣還能恢復昔日風采。其實只要正確認識產後肥胖,加上耐心和毅力,也是可以像明星們一樣,產後快速瘦身,恢復原來的身材。

 

 

產後脾弱導致肥胖
有些婦女在生完小孩休息幾個月後,發現自己的腹部贅肉不僅仍難看還非常鬆弛,還常常覺得頭暈無力。中醫師認為這是屬於產後氣虛脾弱症狀,加上貧血導致頭暈等症,醫生建議採用健脾補腎養血之方,還可以多吃雞爪,幫助皮膚收緊。
中醫師說,產後肥胖多屬脾弱氣虛,中醫認為產後飲食無節制、補身過度,造成脾胃受損,以致消化系統運轉不順,同時久臥在床引起氣虛。也就是說因為營養過度加上產後運動減少,熱量的攝取要遠遠超過熱量的消耗,再加上性激素改變造成新陳代謝變慢,而造成了過多脂肪的存積。

產後瘦身須飲食均衡也要運動
傳統坐月子會在產後4-6周內大補特補,還要儘量臥床休息,使身體熱量無法消耗,身體就會發胖。提醒產後媽媽們,產後要在保證營養的基礎上適當控制熱量的攝取。產婦的家庭成員也不能一味要求產婦多吃,每天吃一個雞蛋,吃點魚、雞湯等,最主要是飲食均衡,不能偏食。如果已經造成產後肥胖的則應該結合營養控制、運動,再加上一定的中醫治療方法。專家強調,由於生產過程中的消耗以及哺乳等情況,不主張產婦採用藥物減肥,否則容易影響嬰兒健康。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19/61/166yt.html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生育年齡婦女尿失禁發生率約20%,停經後5年尿失禁的發生率約比停經前增加10%以上。的確婦女進入更年期後隨著體內女性荷爾蒙的減少,除了典型的更年期症狀,如停經、盜汗 、熱潮紅之外,生殖泌尿系統方面也會因為尿道黏膜上皮變薄,而容易產生頻尿、夜尿、尿失禁等症狀。

 

 

根據國際尿禁制協會(ICS)的定義,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流出的一種情況,是一種個人衛生及社會的問題。而臨床上常見尿失禁的種類可分為以下四種:

 

一、應力性尿失禁:當咳嗽、打噴嚏或大笑時就會漏尿,因支撐膀胱頸和尿道的韌帶以及骨盆底的肌肉,由於懷孕、生產或體重過重等因素造成拉傷而失去彈性所造成的。
二、急性尿失禁:一旦急尿就要立刻上廁所,否則就會漏尿。這是因為膀胱太敏感或膀胱逼尿肌不穩定,常見造成的原因就是膀胱炎。
三、溢滿型尿失禁:主要為神經病變或長期憋尿而導致膀胱功能性障礙,因而膀胱變大且缺乏張力所造成。
四、混合性尿失禁:患者通常合併應力性尿失禁與急性尿失禁兩種。

 

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廖文劍指出,尿失禁經由專科醫師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治癒的成功率是相當高的,診斷的方法包括了問診、內診、尿液常規檢查、尿路動力學檢查、棉墊漏尿測試,同時患者也可自行紀錄解尿日記以協助醫師診斷。

 

輕微的尿失禁是可以經由自我訓練骨盆底肌肉(提肛)運動而得到改善的。廖文劍醫師表示,像「凱格爾提肛運動」是由在1948年所提倡的,這項運動適用來訓練骨盆底肌肉群,以達到強化肌肉群的功效。由於膀胱、陰道、子宮骨盆底器官就是由這群肌肉所支撐,所以做此運動可用來預防及治療輕微的因為此肌肉群鬆弛所引發的疾病,包括應力性尿失禁、子宮脫垂、膀胱脫垂、陰道鬆弛等問題。

 

以下就簡單教導民眾在家如何自行學習操作凱格爾運動:
1. 收縮骨盆底肌肉此動作就像平常解小便中途忽然憋住的動作。
2. 初學者可將食指放在陰道內來感受肌肉收縮的力量,如果動作正確則手指會有被壓迫的感覺。
3. 除了提肛肌群請注意腹部、大腿、臀部均不可用力。
4. 過程中請持續收縮約5秒再放鬆10秒如此重複10次每天一次。
5. 凱格爾運動不受人、時、地影響皆可輕鬆操作。

 

廖醫師提醒,骨盆底肌肉運動需終身施行且持之以恆,成功率約70%左右。由於提肛肌肉群隱藏於骨盆腔內,外觀既看不到也摸不到,所以初學者常需透過專業醫師或技術員的指導才能做的正確。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978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www.obsgyn.net/info/general_obs_urine.htm

 

 俗話說,人有三急,吃喝拉撒睡雖然稀鬆平常,不過對於生產前後的孕婦來說,有時卻是很惱人的,弄不好還會影響身體健康。懷孕時的泌尿系統跟腸胃系統與平時不同,在生產前後的變化也不小,所以如何解除這些不適以減輕對身體的衝擊是很重要的!

 

 

懷孕生產增加泌尿及腸胃負擔

  1. 產後傷口腫脹疼痛使媽咪解尿不順

    懷孕及生產對於泌尿系統來說負擔不小,學者Sims的研究中指出,腎臟的血流在懷孕早期會增加,不過到了生產後可能會降到正常值以下,有的人一直到生完2、3年以後,血流才恢復正常。 在懷孕中,胎兒及子宮壓迫輸尿管,會產生輕微阻塞的現象,在產後一年,還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阻塞未完全復原。此外,在懷孕的後半段,身體儲存了許多水份,這些水份在產後2~5天會因為利尿作用加速排出,小便會很多,然而生產造成的紅腫疼痛以及膀胱感覺遲純,可能讓產婦根本解不出小便,許多的水份聚集在無力的膀胱中,很容易就會讓膀胱脹得很大,間接的也會影響到子宮收縮,造成產後出血增加。
     
  2. 便秘讓孕產婦真煩惱

    黃體素會使腸胃的蠕動變慢,變大的子宮壓迫到直腸、背肌及腹肌,讓妳解便時出不了力,這種現象可能延續到產後;再加上骨盆底的肌肉在生產過程中受到傷害,所以不少人會有便秘的問題。此外,很多人都是在懷孕時第一次發現自己有痔瘡,如果孕前就有,懷孕後會更加嚴重,它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直腸血液回流受阻,如果再加上懷孕時常常便秘,狀況會更惡化。

產後排尿、排便困難何時休?

  1. 產後3天內可恢復正常排尿,若尿道受傷則需更久 在自然生產的過程中,因為胎頭的壓迫,產程中就有可能解不出小便的情況,醫師會視情況進行導尿。一般而言,如果生產過程順利,應該在1天之內就恢復正常解尿,但是如果生產的時間拖很長,尿道周圍組織腫脹要2、3天才會完全消除,尿道組織也有可能受傷,甚至壞死;此外,使用產鉗也可能傷害尿道,除了要有適當的治療外,排尿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
  2. 產後便秘原因多,持續時間可能較久 生產過程如果很順利,應該在1天之內就會恢復正常解便,然而待產中如果有灌腸,可能產後1、2天沒什麼大便可解。腸胃道的恢復本來是很快的,不過便秘的問題卻可能持續較久的時間,影響的時間視原因而定,長痔瘡、生產過程造成的傷害、服藥的影響、水份攝取不足、產後疼痛、怕麻煩或是不喜歡上廁所、沒有快點做產後運動等等都是常見的因素。
  3. 麻醉藥會使產婦解尿或解便暫時有困難 如果產婦有實施無痛分娩,或是剖腹產採用硬脊膜上麻醉方式做術後止痛,因為藥物作用的關係,解尿或是解便可能暫時會有困難,而術後止痛常需放置導尿管1、2天,等到不再打麻醉藥物時才能拔除。

解除產後排尿、排便困難7法寶

  1. 生完後雖然很累,但還是要記得上廁所,如果產後八小時還解不出小便,要請醫護人員協助治療,可以請護士幫忙按摩小腹,讓尿排出。
  2. 如果會陰傷口較大較腫,在尿尿時會沾到傷口產生疼痛,可以用溫水裝在可手擠讓水噴出的塑膠瓶中,在小便時一邊尿,一邊沖會陰部,這樣就不會痛了。
  3. 溫水坐浴是常用的產後陰部護理方式,在生產後約24小時可開始進行,對於減輕解尿解便的不適,有一定的效果。
  4. 如果一開始陰部腫漲得很厲害,可以先局部用冰敷或是冷水坐浴,有不少學者認為冷水比溫水更能減輕症狀,Droegemueller這位學者的研究中就指出泡冷水可以讓疼痛馬上舒解,因為冷可以刺激血管收縮,所以水腫也會消得比較快,不會再產生血腫,也可以減少肌肉痙攣。冷水坐浴的方式是用大一點的臉盆,先放一些室溫的冷水,屁股坐進水中,之後再慢慢加進冰塊,這樣就能慢慢適應水的溫度,要記得的是產後身體較虛弱,泡的時候要注意身體其它部位的保暖。
  5. 如果實在尿不出來,可以考慮用臉盆放溫水,屁股坐在裡面,直接把尿解在裡面,或許會有幫助。
  6. 不少人產後痔瘡發作,痛得無法解便,可以多做溫水坐浴,或是請醫師開藥膏及軟便劑使用,如果痔瘡中有血塊,會特別疼痛,可以請醫師用小刀片切開一個小口取出。因為痔瘡在生完後多半漸漸會好轉,所以產後並不需要急著做手術處理。
  7. 如果醫師發現妳可能有產後尿道感染的現象,例如發燒、小便疼痛加劇,會給予抗生素治療。

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1. 喝足夠的水,國外的醫師通常會建議一天喝八到十杯的水,國人不能喝水的說法真的應該要再酙酌
  2. 每天早上喝一大杯溫開水相當有幫助。
  3. 就算沒有尿意或是便意也要定時上廁所。
  4. 因為膀胱可能比較沒力,就算很脹了也沒有尿意感,妳可以放一些音樂促進尿意,例如水流聲、海浪聲等等。
  5. 學習如何放鬆骨盆肌肉,小便時除了膀胱,其它地方要完全放鬆,這樣才容易解乾淨。
  6. 產後要早點起身活動,多走走路,站著時地心引力也可以幫助解尿,正確的產後運動對於身體機能的恢復是很重要的。
  7. 生產前後補充鐵劑有其必要,不過鐵有可能增加便泌的機會,可以先暫時停止補充,以食物取代。
  8. 多吃豆類、蔬菜、水果、全麥食品、奇異果、梅子、香蕉等食物,以利排便。
  9. 便秘情況嚴重,還是應該請醫師診治。

產後也有可能大小便失禁

    不只是便秘或是解不出尿,產後也有可能變成尿失禁或是大便失禁,因為骨盆底的肌肉鬆弛,無法有效鎖住尿道,會出現無法控制小便的情況,大笑或是肚子出力時可能有尿滲出來,平常應該不要憋尿,不要提重物,增加腹壓,防止便秘並且多做骨盆腔運動。 自然生產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會陰神經的傷害,它會造成肛門括約肌鬆弛以及骨盆底肌肉無力,進而形成大便失禁的現象,大部份的人在二個月之內會恢復正常,不過有的人會持續很久,Snooks醫師曾經追蹤50名孕婦,發現她們之中,有70%有會陰神經的傷害,有幾個病例甚至在5年之後還有問題。

結語

    辛苦了十個月,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心肝寶貝,在迎接新生命喜悅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對於孕育寶寶的母體多加照顧,只要多一份用心,家人也隨時注意產婦的身體狀況,相信所有生產過程的不適都會離妳遠去的,加油了,每位辛苦的媽咪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www.obsgyn.net/info/general_obs_urine.htm

 

俗話說,人有三急,吃喝拉撒睡雖然稀鬆平常,不過對於生產前後的孕婦來說,有時卻是很惱人的,弄不好還會影響身體健康。懷孕時的泌尿系統跟腸胃系統與平時不同,在生產前後的變化也不小,所以如何解除這些不適以減輕對身體的衝擊是很重要的!

 

 

懷孕生產增加泌尿及腸胃負擔

  1. 產後傷口腫脹疼痛使媽咪解尿不順

    懷孕及生產對於泌尿系統來說負擔不小,學者Sims的研究中指出,腎臟的血流在懷孕早期會增加,不過到了生產後可能會降到正常值以下,有的人一直到生完2、3年以後,血流才恢復正常。 在懷孕中,胎兒及子宮壓迫輸尿管,會產生輕微阻塞的現象,在產後一年,還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阻塞未完全復原。此外,在懷孕的後半段,身體儲存了許多水份,這些水份在產後2~5天會因為利尿作用加速排出,小便會很多,然而生產造成的紅腫疼痛以及膀胱感覺遲純,可能讓產婦根本解不出小便,許多的水份聚集在無力的膀胱中,很容易就會讓膀胱脹得很大,間接的也會影響到子宮收縮,造成產後出血增加。
     
  2. 便秘讓孕產婦真煩惱

    黃體素會使腸胃的蠕動變慢,變大的子宮壓迫到直腸、背肌及腹肌,讓妳解便時出不了力,這種現象可能延續到產後;再加上骨盆底的肌肉在生產過程中受到傷害,所以不少人會有便秘的問題。此外,很多人都是在懷孕時第一次發現自己有痔瘡,如果孕前就有,懷孕後會更加嚴重,它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直腸血液回流受阻,如果再加上懷孕時常常便秘,狀況會更惡化。

產後排尿、排便困難何時休?

  1. 產後3天內可恢復正常排尿,若尿道受傷則需更久 在自然生產的過程中,因為胎頭的壓迫,產程中就有可能解不出小便的情況,醫師會視情況進行導尿。一般而言,如果生產過程順利,應該在1天之內就恢復正常解尿,但是如果生產的時間拖很長,尿道周圍組織腫脹要2、3天才會完全消除,尿道組織也有可能受傷,甚至壞死;此外,使用產鉗也可能傷害尿道,除了要有適當的治療外,排尿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
  2. 產後便秘原因多,持續時間可能較久 生產過程如果很順利,應該在1天之內就會恢復正常解便,然而待產中如果有灌腸,可能產後1、2天沒什麼大便可解。腸胃道的恢復本來是很快的,不過便秘的問題卻可能持續較久的時間,影響的時間視原因而定,長痔瘡、生產過程造成的傷害、服藥的影響、水份攝取不足、產後疼痛、怕麻煩或是不喜歡上廁所、沒有快點做產後運動等等都是常見的因素。
  3. 麻醉藥會使產婦解尿或解便暫時有困難 如果產婦有實施無痛分娩,或是剖腹產採用硬脊膜上麻醉方式做術後止痛,因為藥物作用的關係,解尿或是解便可能暫時會有困難,而術後止痛常需放置導尿管1、2天,等到不再打麻醉藥物時才能拔除。

解除產後排尿、排便困難7法寶

  1. 生完後雖然很累,但還是要記得上廁所,如果產後八小時還解不出小便,要請醫護人員協助治療,可以請護士幫忙按摩小腹,讓尿排出。
  2. 如果會陰傷口較大較腫,在尿尿時會沾到傷口產生疼痛,可以用溫水裝在可手擠讓水噴出的塑膠瓶中,在小便時一邊尿,一邊沖會陰部,這樣就不會痛了。
  3. 溫水坐浴是常用的產後陰部護理方式,在生產後約24小時可開始進行,對於減輕解尿解便的不適,有一定的效果。
  4. 如果一開始陰部腫漲得很厲害,可以先局部用冰敷或是冷水坐浴,有不少學者認為冷水比溫水更能減輕症狀,Droegemueller這位學者的研究中就指出泡冷水可以讓疼痛馬上舒解,因為冷可以刺激血管收縮,所以水腫也會消得比較快,不會再產生血腫,也可以減少肌肉痙攣。冷水坐浴的方式是用大一點的臉盆,先放一些室溫的冷水,屁股坐進水中,之後再慢慢加進冰塊,這樣就能慢慢適應水的溫度,要記得的是產後身體較虛弱,泡的時候要注意身體其它部位的保暖。
  5. 如果實在尿不出來,可以考慮用臉盆放溫水,屁股坐在裡面,直接把尿解在裡面,或許會有幫助。
  6. 不少人產後痔瘡發作,痛得無法解便,可以多做溫水坐浴,或是請醫師開藥膏及軟便劑使用,如果痔瘡中有血塊,會特別疼痛,可以請醫師用小刀片切開一個小口取出。因為痔瘡在生完後多半漸漸會好轉,所以產後並不需要急著做手術處理。
  7. 如果醫師發現妳可能有產後尿道感染的現象,例如發燒、小便疼痛加劇,會給予抗生素治療。

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1. 喝足夠的水,國外的醫師通常會建議一天喝八到十杯的水,國人不能喝水的說法真的應該要再酙酌
  2. 每天早上喝一大杯溫開水相當有幫助。
  3. 就算沒有尿意或是便意也要定時上廁所。
  4. 因為膀胱可能比較沒力,就算很脹了也沒有尿意感,妳可以放一些音樂促進尿意,例如水流聲、海浪聲等等。
  5. 學習如何放鬆骨盆肌肉,小便時除了膀胱,其它地方要完全放鬆,這樣才容易解乾淨。
  6. 產後要早點起身活動,多走走路,站著時地心引力也可以幫助解尿,正確的產後運動對於身體機能的恢復是很重要的。
  7. 生產前後補充鐵劑有其必要,不過鐵有可能增加便泌的機會,可以先暫時停止補充,以食物取代。
  8. 多吃豆類、蔬菜、水果、全麥食品、奇異果、梅子、香蕉等食物,以利排便。
  9. 便秘情況嚴重,還是應該請醫師診治。

產後也有可能大小便失禁

    不只是便秘或是解不出尿,產後也有可能變成尿失禁或是大便失禁,因為骨盆底的肌肉鬆弛,無法有效鎖住尿道,會出現無法控制小便的情況,大笑或是肚子出力時可能有尿滲出來,平常應該不要憋尿,不要提重物,增加腹壓,防止便秘並且多做骨盆腔運動。自然生產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會陰神經的傷害,它會造成肛門括約肌鬆弛以及骨盆底肌肉無力,進而形成大便失禁的現象,大部份的人在二個月之內會恢復正常,不過有的人會持續很久,Snooks醫師曾經追蹤50名孕婦,發現她們之中,有70%有會陰神經的傷害,有幾個病例甚至在5年之後還有問題。

結語

    辛苦了十個月,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心肝寶貝,在迎接新生命喜悅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對於孕育寶寶的母體多加照顧,只要多一份用心,家人也隨時注意產婦的身體狀況,相信所有生產過程的不適都會離妳遠去的,加油了,每位辛苦的媽咪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www.uho.com.tw/sex.asp?aid=4082

 

妊娠紋出現的原因,是由於懷孕媽媽飲食所攝取的營養成分轉化為脂肪囤積在皮下組織,而隨著懷孕子宮的擴大、胎兒的生長、和羊水的增加,媽媽的腹部會快速膨脹,此時表皮和真皮這兩層組織能夠配合延展的速度,而皮下組織就無法跟得上腹部膨大的速度,以至於皮下組織所富含的膠原蛋白纖維、甚至於彈性纖維經不起擴張而斷裂。整體表現在身體外觀,就是線狀、凹陷、成紅色的妊娠紋。

 

 

大約有七至九成的孕婦於首次懷孕時,會出現妊娠紋;當然,如果懷孕未達一定程度(超過四、五月以上),就不會形成。有些人是往往七、八個月,甚至九月,才生成妊娠紋。妊娠紋形成的部分,是以腹部為最多,因為腹圍在妊娠期間,膨脹的比率最大,其他較常見的地方,包括有乳房周圍、大腿內側、及臀部。

這些地方,乃因組織伸張程度較大而造成妊娠紋。妊娠紋的範圍,有大有小,大到上是以肚臍為中心,形成多環形分佈。小則只有腹部外側或大腿幾條而已,大則整個腹部即下胸皆有。懷孕後,真皮層中的交員及多糖粘膠原增加,並提高此處吸水的能力,一旦吸收水分後,加上肚皮的伸張度,造成纖維的斷裂,而導致妊娠紋,而皮下脂肪及皮下水腫的對比,使得紋跡更加明顯。

為什麼妊娠紋有些人有,有些人沒有?

妊娠紋並非每一位孕婦都會有,也並不是每一位孕婦都一樣,分部的範圍也因人而異。主要視懷孕中的體態的改變,是大是小,雖然同樣是生下三千公克的寶寶,可是孕婦的體態,卻不見得一樣。另外還得看懷孕前的身材而定。台灣地區由於潮濕炎熱,這些妊娠紋往往會造成一些症狀,諸如皮膚發癢、皮膚出疹等等,有時候還須借助皮膚的藥膏來減輕症狀,偶爾用冰敷,也可以減少不舒服。

妊娠紋的預防治療:

其等到妊娠紋出現了,再來傷腦筋、懊惱不已,不如在懷孕初期就立定決心、防範於未然。在懷孕初期就應該在尚未出現妊娠紋之前,採取預防的步驟。專用的妊娠除紋霜不但可以預防出現妊娠紋,也可以改善皮膚發癢、皮膚出疹等孕期常見不適症狀,妊娠紋一旦形成,就會留下痕跡,只是顏色變淡了;頭一次形成的妊娠紋,為紫紅色或葡萄紅色,生產後,就會變成銀白色,不仔細瞧瞧,還不見得看的出來。

  1. 體重控制:媽媽在懷孕期間的體重控制,原本就有其必要性,因為體重無節制地增加除了會加媽媽罹患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產程進展不順、甚至難產等等危險之外,還可能造成胎兒生長的阻礙,或是巨嬰症的發生,危及生命安全。無奈乎絕大多數的關愛,都是鼓勵媽媽吃、吃、用力再吃!毋怪乎過多隻防的囤積,會在短時間內蹦出妊娠紋來!
  2. 按摩運動:媽媽應該空出個時間對自己"揾揉"一下,特別是針對容易堆積脂肪的部位,例如下腹部、甚至整個腹部,臀部下側,腰臀之際、大腿內外測、乳房、和腋下等部位,都應該溫柔地搓揉、輕推,輕捏一番,以增加皮膚和肌肉的彈性、以及血流的暢通。
  3. 勤勞加油:懷孕初期就可以選用適合體質的乳液,可以在做重點部位按摩時,加油添"乳",目的就在於濕潤、油滑肌膚,增加肌膚的柔軟度與彈性,使得整體皮膚組織在脂肪堆積擴張時,能夠更加適應。使用乳液的另一項好處,是可以減輕妊娠紋處皮膚變薄時產生的搔癢感。
  4. 均衡營養素的攝取:皮膚科醫師都同意,肌膚保養的基本在於營養素的攝取,除了足量的蛋白質、脂肪、和醣類,一些特定的維生素,礦物質與肌膚的健康更息息相關。
  5. 外用藥物/保養品:早期形成之妊娠紋可使用0.1%外用A酸製劑,但由於口服A酸有致畸胎性,因此懷孕期間也建議避免接觸此類藥品,包含其外用製劑,產後可使用外用A酸配合果酸、左旋C可達到淡化效果。
  6. 飛梭雷射:使用波長1550nm的雷射在有妊娠紋的皮膚上製造許多細小的加熱區域,在每1平方公分的皮膚上打2000個小洞,而雷射能量穿透至400~700nm的皮膚深度,達到膠原蛋白增生及皮膚自我修復,深層置換缺陷受損的肌膚。
  7. 電波拉皮(緊膚):對於妊娠紋並非明顯,但卻是鬆弛下垂的生產後肚皮,利用無線電波穿透鬆垮的皮膚,在真皮下層以及皮下組織中產生能量,使膠原蛋白收縮重組,並製造新的膠原蛋白,產生緊致提拉的作用。
  8. 腹部整型對一些極嚴重的妊娠紋婦女,利用手術將下腹部或肚臍周圍的妊娠紋婦女,利用手術將下腹部或肚臍周圍的妊娠紋切除,即一般人所熟知的腹部拉皮。對一些腹部鬆弛程度大於第三級以上的婦女,需合併進行腹外斜肌筋膜整型及肚臍重建整型手術,或局部抽脂手術。手術後會有20~30公分的疤痕,須長期進行疤痕護理及腹部按摩治療。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www.uho.com.tw/sex.asp?aid=3982

 

「小美是個新手媽媽,原本開朗樂觀的她,生完幾天後開始心情煩躁、不愛說話、吃不下月子餐、也不想照顧寶寶,家人以為小美是身體不適所以心情不好,陪著變得愛哭的她來到身心門診,診斷發現是輕微的產後憂鬱,不需吃藥治療,經過幾次的會談與心理治療,原先困擾的症狀現在都不見了。」

 

 

歷經懷孕生產的辛苦,產後的身體不適、生活習慣、家庭關係、角色的改變、哺育嬰兒壓力等等,媽咪們可能開始緊張、焦慮、甚至憂鬱起來。「產後憂鬱」遠比懷孕可能併發的病症來得常見,對於產後媽咪的身心健康影響,有時不是好好坐月子調養就可以恢復,一定要早期發現並正確診斷接受治療。

「產後憂鬱」發生包括生理、社會、心理的因素,例如:荷爾蒙與生理的變化、生產過程的精神壓力、照顧嬰兒的壓力、睡眠不足、從被照顧者變成照顧者、擔心身材走樣失去吸引力等。好發於原本有身心疾病、嚴重經前症候群、意外懷孕、墮胎、及懷孕晚期情緒不穩的產婦。

「產後憂鬱」由輕到重分為「產後情緒低潮」、「產後憂鬱症」、「產後精神病」:

  1. 產後情緒低潮(postpartum blue):
    發生率約50%-80%,產後三天出現,最多不超過二週。症狀包括情緒低落、焦慮、易怒、哭泣、頭痛、失眠、等等,對嬰兒表現喜怒不定的矛盾反應,自認沒有哺育照顧能力。治療通常以諮商或心理支持為主,預後良好。
  2.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發生率約10%─20%,產後二週逐漸出現,病程可能延續六至九個月。
    症狀和憂鬱症相似,包括情緒低落、疲憊、睡眠障礙、食慾變化、專注記憶差、罪惡感等等,對嬰兒照顧過度耽心、害怕傷害嬰兒或照顧疏失、甚至自責出現自殺或帶嬰兒一起尋死的念頭與行為。下次產後復發比率約20%-30%。治療需抗憂鬱劑等藥物與心理治療,療程約六到九個月,嚴重時需住院治療。
  3. 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發生率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產後數週或遲至一年才發作。
    早發型產後三週內發作,晚發型產後三週後發作,症狀包括情緒激動、起伏不穩、哭泣、失眠、神智不清、罪惡感、有嬰兒死亡、被掉包等妄想與幻覺,國外統計患者有5%的自殺率及4%的殺嬰率,因此務必要積極治療。

「產後憂鬱」發生率與復發率值得重視。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及早診斷治療,專業的產科與心身科醫師協同守護,讓產後憂鬱的媽咪們不再哭泣,有了健康的身心才能撫育健康的下一代!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www.uho.com.tw/sex.asp?aid=3883

 

坐月子、中醫產後調理及注意事項

一、膳食原則

  1. 忌生冷、寒涼食物:   如冰品、飲料、梨子、柚子、葡萄柚、西瓜、椰子、橘子、蕃茄、綠豆、蓮藕、黃瓜、苦瓜、絲瓜、冬瓜、大白菜、白蘿蔔、茄子、豆腐、海帶。
  2. 忌烤、油炸、辣、刺激性食物:如醃漬品、咖啡、咖哩、沙茶醬、辣椒。
  3. 少食酸性食物:如酸梅、醋、檸檬。
  4. 少吃鹽,食物以清淡為主。
  5. 食物一定要煮熟,即使適宜的水果也不宜吃太多。
  6. 食物一定要溫熱食用。
  7. 傷口若有紅腫疼痛時禁止吃麻油、酒煮食物。傷口恢復後才可吃蝦子、

 

 

二、適宜的膳食

  1. 蔬菜:紅蘿蔔、高麗菜、空心菜、茼蒿、菠菜、芹菜、紅菜。
  2. 水果:蘋果、芭樂、葡萄、木瓜、草莓、櫻桃、水蜜桃。
  3. 蛋白質:溫牛奶、雞肉、雞蛋、魚類、豬肚、豬肝、腰仔、紅蟳、牡蠣。

三、生活起居注意事項

  1. 不碰冷水、禁吹冷風。
  2. 吃好、睡好、少勞動。禁爬樓梯、彎腰、蹲、屈膝、盤坐。
  3. 束腹帶:   幫助剖腹產者的傷口癒合、預防子宮下垂、胃下垂、幫助身材恢復。
  4. 定時排便。
  5. 注意陰部、肛門清潔。

四、坐月子膳食

月子期間三餐以均衡飲食為原則,再配上坐月子特別膳食。

  1. 產後第1~6天:食物以清淡為主,以雞湯、魚湯、排骨湯為主。
  2. 產後第7~13天:可以開始配吃麻油料理的食物,如: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仔、麻油炒桂圓、杜仲腰仔湯。
  3. 產後第14天以後:可以開始吃麻油雞。
  4. 月子期間的中藥調理請由醫師開立處方用藥。

◎ 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仔、麻油炒桂圓:

老薑用麻油炒香成淺褐色、加入腰仔、豬肝、桂圓翻炒數回。

◎ 杜仲腰仔湯:   

煮杜仲,取藥汁備用;腰仔切開成兩半,去白筋,表面斜切裂口,再切成三公分小片備用;老薑用麻油炒香成淺褐色、加入腰仔翻炒數回,加少許水煮開,倒入杜仲藥汁一起煮熱,加適量米酒調味料即可食用。

◎ 麻油雞湯烹調法:   

鍋加熱倒入麻油,待油熱後加入薑炒;再加雞塊炒至七分熟,將1:1的水、酒倒入,煮開後立即轉為小火再煮20~30分鐘。

五、坐月子處方煮服法

  1. 產後一方服法:
    開刀生產:產後5~7天起服用。
    自然生產:產後1~3天起服用。

    煮法:
    第一回:2.5碗水煮成1碗。
    第二回:2碗水煮成0.7碗。
    二次混合分成3份,三餐飯1小時溫服。
  2. 產後二方服法:服完產後一方後開始服用。
    煮法:將產後二方及尾椎骨,或半隻烏骨雞,一起放入電鍋,內加5~6碗      水、少許酒,外鍋加1~2杯水,燉好後再悶1小時,加入調味料。
  3. 產後三方服法:與產後二方交替服用。
    煮法:將豬肚、豬小腸、豬小肚、粉腸、排骨﹝任選一種﹞加7~8碗水少許      酒,燉至7分熟後,再將產後三方放入,一起燉至全熟。
  4. 產後四方服法:一包藥煮二回。
    煮法:
    第一回:8~10碗水加2碗酒,煮後過濾取藥汁。
    第二回:7~8碗水加1碗酒,煮後過濾取藥汁。 二次藥汁混合煮螃蟹、腰仔、雞肉、魚類﹝鰻、鱔、鱸﹞。
    說明:煮海產時加兩片薑片。
  5. 退乳方服法:少量頻服。 煮法:將本藥材加4碗水煮開後,轉中火續煮10分鐘。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陳雯琪
諮詢/台北市立中醫醫院醫師 廖麗蘭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蔡呈芳

懷孕生產對許多女性來說是甜蜜的負擔,愛美的女性不得不拋下對外貌「美」的堅持。不過,生產後就到了該好好整頓肌膚的時候啦!媽咪一起來針對青春痘、妊娠紋、產後掉髮、黑斑及孕疹五大產後皮膚問題,做修復的工作吧!

Part1:檢視產後皮膚健康狀況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蔡呈芳指出,由於體內荷爾蒙的改變,常使媽咪在開始孕育小生命時,就產生了一些肌膚出油、長青春痘、黑斑、妊娠紋及溼疹等皮膚變化,讓媽咪覺得:「怎麼生個小孩,就變醜啦!」

產後惱人肌膚問題1:出油、青春痘

  • 西醫這麼說:
    「臉上老是泛油光,真是惱人!」蔡呈芳指出,懷孕時由於體內荷爾蒙產生變化,常會使媽咪的臉上出現有礙觀瞻的「違章建築」,例如:出油,或是長青春痘等,讓媽咪不勝其擾。針對此點他也說明,造成青春痘的主要原因為毛囊發炎,一般孕婦的青春痘會集中生長在臉頰的中下半部,且如果原本就有青春痘困擾者,在孕期會更加嚴重。

  • 中醫這麼說:
    而台北市立中醫醫院醫師廖麗蘭則認為,造成孕期或產後長青春痘及起小疹子的主要原因,除了內分泌的改變之外,也有可能是情緒壓力過大及失眠所造成的。如何分辨青春痘及小疹子?一般來說,青春痘多半會造成患部腫痛,而小疹子則多半會造成細小的凸點並且會癢。
    廖麗蘭進一步表示,以中醫而論,產後青春痘的成因,也有可能是吃補不慎所造成,像是體質本來就屬燥熱者,如在月子期又吃太多補藥,且僅喝米酒水,不喝開水,就很容易造成火氣大,而長滿痘子。

產後惱人肌膚問題2:妊娠紋

  • 西醫這麼說:
    妊娠紋是許多媽咪最在意的生產烙印,一條條纏繞在皮膚上的妊娠紋,怎麼看都覺得不太美觀。蔡呈芳說,妊娠紋初期會在皮膚上呈現紅腫狀,且多半會自動消除;再來就有可能產生黑色素沈澱,最後留下銀白色的疤痕狀痕跡。他也透露,愈年輕的孕婦愈容易產生妊娠紋,年紀大些皮膚較鬆弛者反而較不易產生。

  • 中醫這麼說:
    懷孕為啥會產生妊娠紋?廖麗蘭解釋,產生妊娠紋是因子宮肌纖維遭拉扯,或斷裂所造成,為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來說若媽咪的彈性纖維愈佳,愈不易有妊娠紋產生。

產後惱人肌膚問題3:產後掉髮

  • 西醫這麼說:
    「產後頭髮直直掉,會不會變成禿頭?」不少媽咪在產後二~三個月後,會開始大量掉髮,是為什麼?蔡呈芳表示,由於孕期較不易掉髮,所以在產後會有補掉的現象,多半在產後三~六個月內會逐漸恢復正常。另外,生產時大量失血,也可能會造成產後掉髮。

  • 中醫這麼說:
    以中醫的角度來說,生產懷孕會造成大量失血,相當耗損血氣及腎氣,常會使媽咪產後大量掉髮。而除了耗傷血氣之外,情緒壓力過大、肝筋氣不舒,也會造成產後落髮。

產後惱人肌膚問題4:黑斑

  • 西醫這麼說:
    臉上長了一點一點的黑斑,常讓女性覺得皮膚不夠白晢、有礙顏面。蔡呈芳解釋,通常女性在經期時,因荷爾蒙的變化會使黑斑較平時明顯;而懷孕時因荷爾蒙的改變更大,所以往往會使黑斑更加顯著。懷孕時期的黑斑又稱為孕斑,且會在額頭、下巴、顴骨處更加突顯,讓人覺得臉「髒髒的」。

  • 中醫這麼說:
    造成孕斑的主要因素是體內荷爾蒙不平衡而導致的色素沈澱。廖麗蘭指出,以中醫的角度來說,黑斑的成因多半為情緒問題,像是惡露沒有排除、憂鬱、肝氣不舒、體內氣血運行不佳等,都會造成色素沈澱,形成黑斑。

產後惱人肌膚問題5:孕疹

  • 西醫這麼說:
    「懷孕到了後期,突然長出一些紅紅的小點點,癢的不得了,醫師診斷後說是孕疹。為什麼懷孕會產生孕疹呢?」蔡呈芳表示,如果媽咪本身就有過敏體質,那麼於懷孕期後期,產生異位性溼疹的機率就會高一些。孕期蕁麻疹多半在媽咪懷第一胎後期(最後三個月)出現,且多在妊娠紋附近,症狀為搔癢難耐,讓媽咪抓也不是,不抓也不是。

  • 中醫這麼說:
    廖麗蘭認為,造成產後蕁麻疹的原因有二。一為產後氣血虛弱易受風寒,吹風之後,熱氣積在體內無法祛除,就會產生產後蕁麻疹。其次,如果媽咪吃太多燥熱的補品,補氣血補過度,也可能會產生孕疹。

Part2:剷除產後肌膚五大問題

懷孕十個月寶寶終於出生了,媽咪也該好好整頓一下外表了!懷孕除了會使身材有些小發福之外,也會對媽咪水亮亮的肌膚造成影響,像是皮膚出油、長黑斑、妊娠紋等皮膚問題,從懷孕時就開始困擾著媽咪;好不容易捱到寶寶出世了,媽咪終於就可以大聲地說:「我要開始好好的保養自己的肌膚啦!」

產後皮膚抗戰法1:出油、青春痘
產後皮膚抗戰法2:妊娠紋
產後皮膚抗戰法3:產後掉髮
產後皮膚抗戰法4:黑斑
產後皮膚抗戰法5:孕疹

Part3:美顏藥膳 肌膚救星

想挽救產後粗糙的肌膚,用吃的也有不錯的功效。但廖麗蘭也提醒媽咪,不同的體質有不同的用法,如果您想更快速的恢復好膚質,可以在產前先至醫療院所把脈,才能針對體質做有效的治療。
 

(詳文請見4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引用自:http://www.baby-life.com.tw/baby-mother.com.tw/baby-life/2004/4/link-4.htm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生產是極為危險的過程,而坐月子是重要調養身體的重要時機,因此都會希望坐月子能做坐得十分「豐盛」,然而近年來養生風盛行,是否坐月子期間都需要大補特補?產後瘦身又該注意什麼?我是不是有產後憂鬱症呢?期待以下的說明,能讓你當個快樂的媽咪!

1.產後異常出血:一般而言產後異常出血可分為24小時內發生及24小時後發生兩種,立即發生的出血多與子宮或產道有關,如子宮收縮不好、子宮外翻、胎盤留滯及陰道撕裂傷。而在台灣遲發性的出血則和生化湯的服用及子宮感染有關。如果產後發現大量的出血,應立即告知護理人員或儘速回診,積極處理

2.傷口的處理:會陰切開的傷口大小便完後應用乾淨的清水沖洗(由前往後沖),衛生紙的擦拭也應由前往後擦拭,4-6小時定時更換衛生棉,避免使用衛生棉條,儘量穿寬鬆的褲子,以免刺激傷口,如果傷口仍十分疼痛,可使用溫水坐浴或使用局部麻醉劑,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便秘。剖腹產的傷口產後一個禮拜內不可碰水,應於醫師檢查完傷口後,聽從指示再行沖澡,如果傷口有異常分泌物,紅腫或疼痛時,應立即返院檢查。

3.產後便秘:產後因腸胃蠕動不佳、產婦運動量減少及傷口疼痛等因素,都會導致便秘,媽媽應於產後多補充蔬果及水份,維持適當的運動,必要的情況下輔以軟便劑的使用來改善便秘。

4.產後的飲食原則:應選擇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如奶、蛋,避免刺激性的物質如咖啡、酒等,此外產後的媽媽因腸胃的活動尚未恢復正常及活動量減少,飲食上最好少量多餐,而水份的補充對媽媽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不但有助於乳汁的分泌,更可以改善便秘,且不會影響身材的恢復。至於生化湯的服用,大多建議從產後3-5天再開始使用,但因為現在的媽媽多在醫院生產,醫師都會處方子宮收縮劑,因此並非每位媽媽都需要服用生化湯,且生化湯的使用有可能會造成惡露時間過長,勿將生化湯及子宮收縮劑合併使用。

5.產後運動:產後六週的運動原則為和緩,所做的運動應避免急促、跳耀的動作,更不可因為想要迅速恢復身材而從事超出自己體能的活動,適合的活動如散步、騎自行車、慢跑或瑜珈。適當的產後運可大為減少產後併發症,幫助您面對身為人母的壓力。

6.產後性生活:一般而言產後4-6週可安全的從事性生活,如有產後感染的現象,則建議再等久一點。產後因漏乳、陰道傷口疼痛、乾燥及荷爾蒙變化所引起的性慾減低,會困擾著夫妻雙方,因此兩方應多相互溝通,坦誠感受,適時的配合寶寶的作息來做調整,相信您也會很「美滿」的喔!

7.產後憂鬱:產後的媽媽有高達八成會有產後情緒低落的現象,而10%到20%的產婦則有產後憂鬱的情形,其原因除了和產後荷爾蒙的改變外,絕大部份和外表改變、照顧新生兒的無力感、矚目焦點的轉移及角色關係的調整有關,媽媽可能會表現出失眠、飲食障礙、持續的情緒低落、恐欋不安及記憶力喪失甚至有自殺意念等症狀。在此建議媽媽要多尋找求周遭親友的協助,適當的運動,多妝扮自己,找回信心,放下負擔,走出室外,必要時協求專業醫師的幫忙,相信您也能成快樂有自信的媽咪 !

引用自:http://www.kmu.edu.tw/~kmcj/data/9504/4.htm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中時健康【中時健康 陳怡君/台北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蕭美君表示,臨床上曾見過一位32歲的產婦,她沒有任何精神疾病的家族史,生產完沒有當媽媽的喜悅,反而在產後第三週開始無故哭泣、食不下嚥、不想動,而且對外界的反應相當緩慢,甚至嚴重到無法照顧小孩。這位新手媽媽在婦產科檢查一切正常,於是轉而向精神科求診,才診斷是嚴重的產後憂鬱症;在經由一段時間的心理及藥物治療後,她才自述看到小孩的時候,開始有了當"媽媽"的感覺。

蕭美君指出,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發生率大約為10%,女性生產後荷爾蒙分泌會開始大量減少,有些人的中樞神經對於荷爾蒙的變化相當敏感,因此情緒起伏變得極大,加上一些外在、非預期的環境因素(像是沒有自信照顧好孩子或是與婆家相處產生的壓力等),因而引發焦慮、憂鬱的情緒,出現煩躁、生氣、哭泣、對原來喜愛的事失去興趣及行為遲滯等情形。

產後憂鬱症的產生與體質有很大的關係,高危險因素包括具有精神疾病的家族史、曾有經前症侯群、曾患有憂鬱症等。蕭美君表示,壓力則是常見誘發或加重產後憂鬱症的因子,產後憂鬱症患者可能沒有一般母親新生兒應有的親暱感,重症者可能會有自殺的行為,甚至華人社會中,甚至較常出現重鬱母親不放心小孩,而帶著孩子一同自殺的悲劇,因此產後憂鬱症的重症患者必須有人從旁協助照顧小孩,以避免遺憾的發生。

產後憂鬱症的治療方式多元,蕭美君指出,曾有臨床研究發現,如果能針對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幫助她們在產後三天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如此能有助於內分泌的早日恢復正常,降低產後憂鬱症發生的機率。其他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在藥物方面,臨床上的第一線用藥為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及SNRI(選擇性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多數藥物只要掌握好用藥後的半衰期,用藥的母親仍可維持對小孩的適當哺乳,不致嚴重影響胎兒;心理療法較常見的則包含認知行為療法及人際互動療法等,都可有效幫助患者走過產後憂鬱,喜悅陪伴照顧孩子成長。

引用自:http://libblog.fy.edu.tw/index.php?load=read&id=336

 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2,23&id=3885

生產是女性生命中的重大過程之一,產後主要由於荷爾蒙的驟降,加上照顧新生兒的環境及周遭壓力因素,約莫有五到八成的女性會有輕微產後憂鬱(Postpartum Blue)的症狀出現,通常在兩週過後即會慢慢恢復正常。不過如果產後憂鬱的症狀持續兩週以上,且越來越嚴重,就很可能是罹患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763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產後護理之家開幕起至去年10月,照顧數十位產婦經驗,中醫科進行一系列統計、分析與檢討,發現產後婦女發生症狀十分多樣且頻繁,例如:乳房脹痛、硬塊,乳汁不足,脹氣,肩頸僵硬,腰酸,手麻、手痛,痔瘡,頭暈、頭痛…等。

 

 

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卓雨青指出,該院區統計結果顯示:常見於產後症狀竟有21種之多,其中頻率最高就屬乳房脹痛、硬塊。85%入住於該院區產後機構媽媽深受其苦,但同時亦有77.5%媽媽有乳汁不足問題。可見乳脹不等於產量豐富,許多媽媽是又脹又排不出來。如果是自己在家坐月子,沒有專人指導如何處置,真的會很辛苦。常常乳脹問題還沒解決,媽媽手或是肩頸僵硬問題就會因為每天按摩、哺乳而產生。

卓雨青表示,脹氣也是很常發生在產後媽媽身上症狀,住在該院區產後機構媽媽47.5%有脹氣問題,不論是剖腹產或自然產都有機會發生,月子期是媽媽補養身體重要關鍵期,如果腸胃狀況不佳,一定會影響到調理功效,所以陽明院區中醫科主張,脹氣媽媽一定要積極治療,不論調理目的是分泌充足乳汁還是恢復孕前身材,脹氣媽媽一定會覺得事倍功半。

卓雨青針對在治療產後媽媽多種症狀中,發現中醫療法皆有極佳療效,例如:因懷孕生產所產生痔瘡,幾乎每位治療過的媽媽都可以發現:一週內痔瘡不但已經不腫、不痛,有些案例病灶甚至可以縮小到沒有感覺。

她說,從5月開幕至10月底出院的入住媽媽中,或飲用中藥方劑或使用針灸、拔罐、藥薰療法,幾乎每位媽媽都需要中醫介入治療她們在月子期間所產生症狀。而且根據該院區統計資料顯示,中醫介入治療可以讓媽媽快速脫離症狀折磨,讓月子調理更有效率,她強烈建議坐月子媽媽除了要讓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建議產後藥膳種類外,也可以將媽媽月子中所產生症狀諮詢中醫師,藉由中醫師幫助,相信月子可以作的更好。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媽咪原本的少女身材,在產後完全走了樣,就算喝水也會胖;有些媽咪就算生了幾胎總是能夠「瘦回來」,除了體質之外,瘦身的認知其實更是關鍵,不要老是想一朝瘦就享用終身,其實瘦身是一輩子的功課,從準備懷孕時就要開始檢視自己的體質,懷孕時、月子間的體重管理,到產後6個月的黃金減重期,一直到一輩子。很累嗎?光是想就累!但是瘦身不只是讓身材好看,更要讓身體機能健康,正因如此,不管您選擇哪些瘦身方法,要記住,健康是最大前提!

 

 

女性體重最容易增加有三個時機:(1)青春發育期(2)孕期(3)更年期。青春期若能保持體重,孕期也能保持正常體重,懷孕期間上升7公斤~12公斤,產後也將容易迅速恢復健康體態,而且醫師發現產程進展順利、嬰兒健康的孕婦,都有在懷孕前後體重保持得宜的共同優點。

孕期體重為產後瘦身之本

懷孕前BMI>24或體重70公斤以上,孕期體重宜增加4~5公斤以內;懷孕前BMI>27或體重80公斤以上,在妊娠末期盡量不要增加太多體重,產科預後較佳。

曾有研究指出,懷孕前BMI值正常的婦女中,超過1/4孕期體重增加20公斤,或懷孕20週後平均每週增加0.68公斤,這些媽咪在產後6個月還會有4成無法消耗孕期堆積的體重。

懷孕不是減肥的時機,但媽咪應該注意營養均衡和適量運動,以維持適當體重和體能。懷孕時運動的好處在於可改善體能狀況,改善心血管功能,抑制體重增加和脂肪屯積,且可讓產程順利,減少妊娠併發症的發生。

坐月子瘦身最Smart

產後三個月是體重下降最快速的時間,然後體重下降的速度就會減緩,直到產後6個月。由於有坐月子食補的傳統觀念,大多含高熱量、也容易攝取過多的脂肪和膽固醇,當心腰圍大增!

產後月子有沒有做好和產後瘦身有絕對的關係!坐月子的目的,是要讓傷口儘快癒合,並使內分泌儘快恢復,讓身體器官機能恢復到產前的正常運作。

如果月子沒有做好,使身體的傷口癒合不佳,內分泌就會失調,而身體也會自然的為了自保而將新陳代謝率降低,如此一來細胞代謝變慢,不但無法將懷孕時期堆積的脂肪消耗掉,而且會堆積出更多的脂肪。

若是能利用坐月子的時候瘦身,是最聰明的方式了,剛生完小孩,身上的傷口要癒合所消耗的能量與內分泌的作用,會讓身體處在高代謝率的狀態,飲食攝取正確,其實不需要搭配太過劇烈的運動,就會很容易的在一個月就減輕3~5公斤。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鍾碧芳;採訪諮詢/書田泌尿科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 黃季怡】

 

(攝影/陳炳煌;演出/漂亮媽咪 周怡瑛)

知識篇

懷孕期間出現在腹部中間的那條黑線,主要是因荷爾蒙的變化,刺激色素細胞所形成的色素沉澱,那就是所謂的「妊娠中線」。

 

 

妊娠中線與妊娠紋有何不同?

妊娠紋的產生主要是因為皮膚組織(膠原纖維)撐大到失去彈性所產生的斷裂現象,表現在皮膚的外觀上,就是線狀、凹陷、紅色的紋路;不過,妊娠紋形成的嚴重程度,每個人有所不同,完全端視個人的荷爾蒙、體重增加速度,以及遺傳等3因素。

懷孕期間出現的妊娠中線,則是每個人還沒有懷孕前身上原本就有的紋路:那是從肚臍到恥骨間,所出現一條極不明顯的白色紋路,到了懷孕中期,有些白紋就會因為顏色變深,成為一條清晰可見的黑紋,甚至有些媽咪的黑紋還可能會向上延伸,到達胸線的位置。

 

妊娠中線是什麼?如何形成?

黃季怡醫師表示,每個人的身體結構都是以左右兩邊對稱發育,而後在中間出現連結形成的紋路就是所謂的「中線」,也就是說,不論懷孕與否,每個人的身上都可看出隱隱的一條白線,差別只是顏色的深淺。

黃季怡醫師進一步解釋,當沒有色素沉澱時,往往看到的只是淡淡的一條白色紋路,一旦遇到荷爾蒙產生變化,使得色素細胞被刺激後,就會發生色素沉澱的現象,這時,就會出現顏色較深的黑褐色紋路「腹中線」(也就是所謂的「妊娠中線」),最常出現的兩個時期即是荷爾蒙變化快速的青春期與懷孕期。

由於懷孕時期會大量分泌動情素、黃體素等荷爾蒙,其中的動情激素便會促使黑色素細胞的活動力增加,故容易出現色素沉澱的現象,使得色素沉澱的部位顏色也變得較深、較暗沈。因此,她強調,如果是在短時間內體重增加的速度太快,使得肚皮瞬間被撐大,就容易產生局部的發炎反應,使得這條中線的色素隨之沉澱,這也是有些肥胖的人也會出現「腹中線」的原因所在。

(攝影/陳炳煌;演出/漂亮媽咪 周怡瑛)

為何我有他沒有?誰易出現?

懷孕期間出現的妊娠中線色素沉澱,雖說是因荷爾蒙變化所引起,不過,並不是每位孕婦都會如此明顯,也常常看到有許多明星孕婦,一樣能在鏡頭前露出白皙的大肚皮,絲毫看不出有暗沈的膚色,或許妳會有疑問「為什麼別人沒有,我卻有?」

黃季怡醫師指出,妊娠中線變黑的原因,與每個人對荷爾蒙的反應強弱度有很大的關係,一般來說,顏色偏黑的黃種人會比白種人容易色素沉澱,此外,也和皮膚張力有關,也就是說,如果肚子一下撐的太大,讓皮膚張力出現緊繃現象,引起發炎後,就容易讓色素沉澱形成暗沈的膚色,而組織愈薄的地方或對荷爾蒙反應較激烈的部位,就會囤積色素。

 

懷孕幾週會出現?何時消失?

由於膚色偏黑的女性,對色素細胞的反應比較敏感,因此每個懷孕媽咪出現妊娠中線的時間點都不一樣,不過,通常都是在腹部逐漸隆起的孕期中後期才會陸續出現。黃季怡醫師說,這種因為懷孕荷爾蒙改變所產生的色素沉澱,在生產後過後約6個月到1年內就會消失,不過,對有些色素比較難消的體質來說,消退時間就不一定了,也可能需要等上一兩年才會逐漸退去,甚至可能無法完全消退。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預防篇

妊娠中線的出現與體質、皮膚的瞬間張力有關,體質無法改變時,可以從減緩皮膚張力的方向來努力,通常也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How to 1 體重不要增加太快

體重的增加速度會影響腹部皮膚的瞬間張力,黃季怡醫師強調,孕期體重的增加最好控制得當,不要增加的太快,尤其,每個懷孕階段都有標準體重的範圍,只要控制的好,不讓肚皮瞬間撐大,就能減緩皮膚的張力,降低色素沉澱的現象。

一般來說,懷孕前體重在正常範圍中的孕媽咪,40週增加10~14公斤,平均約12公斤就是在合理的範圍內,相當於比原有體重增加約20%,就整個孕程來說,第一孕程(0~14週)增加約1.5公斤;從15~40週開始,則每週穩定增加0.5公斤都屬於正常範圍,不過,還是必須隨著媽咪的胖瘦,按比例調整。

 

How to 2 適度按摩維持皮膚彈性

皮膚組織撐大後,會失去原有的彈性,並讓撐大的肚皮比平常更為脆弱,黃季怡醫師提醒,在懷孕期間,可以靠著適度的運動與局部按摩,來幫助維持皮膚的彈性,減少皮膚因撐大後的乾燥與發炎現象;再者,運用按摩方式,也能讓血液循環變好,降低色素囤積的機率。

 

How to 3 勤擦乳液局部保養

重要的是,讓皮膚隨時獲得充分的營養,也與膚質變化有很大的關係。黃季怡醫師說,選擇含有維生素E等修護成分的乳液,定期保養,能降低皮膚乾燥與搔癢引發的皮膚發炎現象,的確也是預防的好方法。此外,讓皮膚保持濕潤的方式,也可以透過喝水、及在暖氣房裡增加空氣溼度等方式來達到。

 

How to 4 選擇透氣衣物

穿著棉質透氣的衣物,讓皮膚保持乾爽,並且能夠無障礙的進行呼吸。一般合成纖維的衣物,透氣與保濕效果都不理想,儘量少穿,以減少透氣不佳長出疹子或引起發炎現象,降低皮膚的刺激。

nolitanewyo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